
[grain;food;cereals] 古時行道曰糧,止居曰食。後亦通稱供食用的谷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和成品糧。供食用的谷物、豆類和薯類的統稱
古時行道曰糧,止居曰食。後亦通稱供食用的谷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和成品糧。《周禮·地官·廪人》:“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 鄭玄 注:“行道糧,謂糒也;止居曰食,謂米也。”《左傳·襄公八年》:“ 楚 師遼遠,糧食将盡。”《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袁紹 ﹞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俦》:“内中單表 西洞庭 有個富家,姓 高 名 贊 ,少年慣走 湖 廣 ,販賣糧食。” 魏巍 《在風雪裡》:“我是來給你們籌備糧食的。”
“糧食”是供人類食用的植物性食物的統稱,其定義和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糧食指以谷物為主,包括豆類、薯類等可食用植物及其加工品。古時“糧”指旅途攜帶的幹糧,“食”指定居後的主食,後統稱為維持生命所需的食物來源。
谷物類(禾本科植物)
非谷物類
糧食不僅是物質資源,更承載着文化價值。如詩歌所述,糧食凝聚着農民的勞動與情感(見《我們的村莊》),象征着生命延續的基礎。
《糧食》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彙,表示谷類作物及其制品,用來供養人們的食物。
該字由部首“米”和部首“禾”組成,共包含13個筆畫。
《糧食》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說文解字》,後來在隋唐以及後代的字典中被持續使用。
在繁體字中,“糧食”通常被寫作「糧食」。
在古代,漢字“糧”是由上部分的四個小點和下部分的“米”組成,而“食”則是由上部分的“⺈”和下部分的“口”組成。
1. 我們應該珍惜糧食資源,避免浪費。
2. 農民為了豐收,努力耕種糧食作物。
1. 糧食安全
2. 糧食貿易
3. 糧食儲備
4. 糧食生産
5. 糧食消費
五谷、飯食、米飯、食物
饑荒、缺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