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醇漓 ”。1.厚酒與薄酒;酒味的厚與薄。 宋 王禹偁 《北樓感事》詩:“樽中有官醖,傾酌任醇醨。” 宋 陸遊 《以事至城南書觸目》詩:“百錢且就村場醉,舌本醇醨莫苦分。”
(2).用以喻教化、風俗等的敦厚與澆薄。 唐 孔穎達 《<禮記正義>序》:“夫人上資六氣,下乘四序,賦清濁以醇醨,感陰陽而遷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如來理教,隨類得解,去聖悠遠,正6*法醇醨,任其見解之心,俱獲聞知之悟。” 清 包世臣 《韋君繡詩序》:“下亦歌詠疾苦,有以驗風尚醇醨。” 嚴複 《原強》:“而于一國盛衰強弱之故,民德醇漓合散之由,則尤三緻意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醇醨漢語 快速查詢。
醇醨(chún lí)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醇”與“醨”兩個單字組成,常用于形容酒的濃淡或比喻社會風俗、人情世态的厚薄。以下從權威詞典及古籍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酒味的濃淡
“醇”指味道濃厚純正的美酒,“醨”指味道淡薄的薄酒。合稱“醇醨”代指酒的濃淡差異。
來源:《漢語大詞典》将“醇醨”釋為“酒味厚薄”,并引《舊唐書》例證 。
社會風俗的厚薄
引申形容人情、風俗的淳厚與澆薄。如“世風醇醨”指社會風氣的質樸或浮薄。
來源:《辭源》指出其比喻義為“風俗厚薄”,多見于古代政論與詩文 。
《舊唐書·田弘正傳》
“時賜醇醨,饫其口腹。”
此處以“醇醨”指代美酒與薄酒,暗喻恩賞的厚薄。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一 。
白居易《效陶潛體詩》
“樽中有醇醨,案上無文書。”
以酒味濃淡對比生活的閑適與公務的繁簡,體現超脫心境。
來源:《白居易集箋校》卷五 。
《漢語大詞典》:
“醇,厚酒;醨,薄酒。醇醨謂酒味厚薄。亦用以喻風俗、人情之厚薄。”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10卷第7頁 。
《古代漢語詞典》:
“醇醨:①酒味濃淡;②喻世事風俗的淳厚與澆薄。”
來源: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98頁 。
“醇醨”屬書面雅言,現代漢語較少使用,但保留于古典文學研究、曆史評論及成語化表達中。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對立統一的對比關系”(如厚薄、濃淡、淳樸與浮薄),具有鮮明的文化批判色彩。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基于權威出版物及數據庫):
“醇醨”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ún l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漢程字典》等工具書。
八才寶床備戰迸烈邊罏辨舌撥亂濟時伯夷逋事當直鼎革短晷兒家防護風回電激豐滿赙恤號簿橫無忌憚紅專洪姿荒春扈侍箋幅江萍讦發節叙激光精彩麂皮九天材料客觀存在零替樓子盲人騎瞎馬袤廣墨線逆見捧手匹概塹山堙谷啟碇儒史色調善善惡惡勝義沈熟鼠虎司成特至退征往行微渺威震天下舞迷先事小别消條鞋襻新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