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啟椗”。謂開船。碇、椗,系船的石墩。 李烈鈞 《辛亥革命及督贛時期·辛亥革命》:“略事補充,復啟椗西上。” 阿英 《流離》一:“午飯後,又啟椗,夜十時,到了 巢縣 。” 劉白羽 《長江三日》:“十二時,‘江津’號啟碇順流而下了。”
啟碇(qǐ dì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專業色彩的航海術語,指船隻收起錨碇、開始航行的動作。《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船隻拔錨啟航”,強調從停泊狀态轉為航行狀态的起始動作。該詞由“啟”(開啟、發動)和“碇”(固定船隻的石錨)構成,最早見于明代航海文獻,如《東西洋考》中“舟師候潮啟碇”的記載。
在具體使用中,“啟碇”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語境,如茅盾《虹》中“輪船啟碇後,船長下令加速航行”的表述。近義詞“起錨”側重錨具的收起動作,而“啟碇”更強調整個航行程式的啟動。反義詞為“抛錨”,表示停船下錨的動作。現代航運報告中仍保留該術語,如《中國航海史》記載“貨輪按潮汐表準時啟碇”,突顯其專業性和曆史傳承性。
“啟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ǐ dì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啟碇”既描述船隻離港的實際動作,也可抽象為事件或計劃的啟動,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創作。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按需分配白紗帽保健站标程碧殿布泉測量觇标剗鍬兒抄身成體愁翠捶字疵诟道路傳聞電赴豆蔬短上衣發鬈割骨療親盥洗禾木旁很傲和正鲎杓官人吼擲家弊街衢絹綢慷慨口數狼奔豕突老庚吏俸旒扆李冶面神經密縫默究拈韻配斂骈奏籤呈牆有耳七魄悠悠齊齊齊趨并駕秋水伊人齊心協力榮古陋今三人行,必有我師攝試水舂輸忠太平道探幽索隱蜓蚞退茹晩娘無名白祥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