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預見。 三國 蜀 諸葛亮 《後出師表》:“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宋 陸遊 《書<賈充傳>後》:“人知兵之利,不知其害。有識者焉,逆見而力止之, 王猛 之於 秦 是也。”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藝文賞鑒一》:“豈亦逆見将來,預存後監耶?”
(2).迎見。《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時 佗 小兒戲於門中,逆見,自相謂曰:‘客車邊有物,必是逢我翁也。’”
“逆見”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預見
指提前預料或預知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該用法多見于古籍,例如:
迎見
指迎面相見或主動迎接。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逆見”可引申為“對事物的看法與常規相反”,強調獨立見解。但這一解釋在古籍中未明确出現,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出師表》《後漢書》等原文或權威詞典。
《逆見》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與常理相反的觀點或見解,即正常人所不容易想到的觀點。逆見通常指的是在思考問題時,對事物反常的看法,或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問題進行獨特的思考。
《逆見》的部首是辶(辵),拼音是chuo4,共包含7個筆畫。
《逆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在《易經》中,有一句話“反其道而行之”,意思是在解決問題時采取與主流觀點相反的方法。這種思維方式逐漸演化為逆見的概念。
《逆見》的繁體字為「逆見」。
古時候,《逆見》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見」字的右側使用了「⺼」(月)字部分,寫作「⻊」。所以,在古代寫作「逆⻊」。
以下是一些使用《逆見》的例句:
1. 在讨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提出了一個頗具逆見的觀點。
2.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逆見,這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3. 逆見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激發創造力和創新。
與《逆見》相關的組詞如下:
1. 逆反:反過來或違背原本的情況。
2. 逆向:從相反的方式或方向進行。
3. 逆境:困難或不順利的環境或情況。
4. 逆流:與主流相反的流動或趨勢。
與《逆見》相近義的詞語是「離經叛道」、「異見」,與其相反義的詞語是「順見」、「正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