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盲目的人騎上瞎眼的馬。比喻盲無目的地沖撞,危險之極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世說新語·排調》
瞎子騎着瞎馬。形容亂闖瞎撞,非常危險。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桓南郡 與 殷荊州 語次,因共作了語……復作危語。 桓 曰:‘矛頭淅米劍頭炊。’ 殷 曰:‘百歲老翁攀枯枝。’ 顧 曰:‘井上轆轤卧嬰兒。’ 殷 有一參軍在坐雲:‘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冷眼觀》第十七回:“但是你們老兄,幾幾乎入新黨的那件事,要果真照你這樣説起來,豈不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也算他冒險一次麼?”亦作“ 盲人瞎馬 ”。 魯迅 《華蓋集·北京通信》:“然而向青年說話可就難了,如果盲人瞎馬,引入危途,我就該得謀殺許多人命的罪孽。”
“盲人騎瞎馬”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字面指盲人騎着失明的馬,比喻盲目行動且處境極其危險。核心強調雙重盲目性(人與馬均無法視物)與潛在危機,常用于警示缺乏準備或方向的行為。
二、曆史典故
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東晉時期,桓玄、殷仲堪等人以“危語”遊戲比拼,殷仲堪的參軍說出“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生動描繪了黑暗中瀕臨深淵的險境,後演變為成語。
三、用法與例句
四、近義與反義
五、總結與提醒
此成語通過誇張的意象警示人們:行動前需充分了解情況,避免雙重盲目性導緻的災難性後果。適用于批評魯莽決策、強調風險評估的場景。
《盲人騎瞎馬》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對于某個方面完全沒有經驗、知識或能力的人在那個領域裡行動,結果可能是非常危險或者失敗的。
《盲人騎瞎馬》的拆分分别為:
- 盲:目字旁,4畫
- 人:人字旁,2畫
- 騎:馬字旁,9畫
- 瞎:目字旁,17畫
- 馬:馬字旁,3畫
《盲人騎瞎馬》最早出自明代作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楚國上》一文中的話:“夫盲者,目不能視矣;騎馬者,任力也。盲騎馬,則猶掉鼠跣狗之屬。” 後來成為一個常用成語。
《盲人騎瞎馬》 (traditional Chinese)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是《盲人騎瞎馬》的意思是一樣的。
1. 在管理一個項目時,沒有經驗的人盲目地參與其中就像盲人騎瞎馬一樣,可能帶來很多問題。
2. 這個人對于計算機完全沒概念,讓他來管理電腦網絡簡直是盲人騎瞎馬。
- 盲目
- 騎手
- 馬運
- 盲目行動
- 愚蠢行為
- 自不量力
- 認真思考
- 慎重行動
- 有準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