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bial teeth]∶唇和齒的合稱
(2) [mutually dependent]∶比喻關系密切,互相依靠
吳、 蜀乃唇齒也。——《三國演義》
(3) [comment;talk]∶議論
懷着個臨月身子,隻管往人家裡撞來撞去的,交人家唇齒。——《金6*瓶6*梅》
(1).比喻互相依存而有共同利益的雙方。 唐 高適 《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詩:“股肱瞻列嶽,唇齒賴長城。”《三國志平話》卷下:“ 孫亮 對天説誓: 荊州 與 吳 地唇齒之邦,世不相顧。” 清 黃遵憲 《哭威海》詩:“ 臺 南北,若唇齒。” 陳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壽祝辭》詩:“ 中 越 相依如唇齒,後方前綫互支援。”
(2).議論;說閑話。《金6*瓶6*梅詞話》第三三回:“惹的人動的唇齒。”《金6*瓶6*梅詞話》第七八回:“﹝我﹞懷着個臨月身子,隻管往人家撞來撞去的,交人家唇齒。”
脣齒:1.唇與齒。 晉 陸機 《文賦》:“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齒。”《晉書·王濬傳》:“以累卵之身,處雷霆之衝;繭栗之質,當豺狼之路,其見吞噬,豈抗脣齒?”
(2).借喻互相接近且有共同利害的兩方。《後漢書·黨锢傳·範滂》:“卿更相拔舉,疊為脣齒,有不合者,見則排斥,其意如何?”《晉書·溫峤傳》:“僕與仁公當如 常山 之蛇,首尾相衛,又脣齒之喻也。”《新唐書·李吉甫傳》:“及 元濟 擅立, 吉甫 以内地無脣齒援,因時可取,不當用 河朔 故事,與帝意合。”《明史·四川土司傳一·烏蒙》:“ 烏蒙 、 烏撒 、 東川 諸土官,故與 芒部 為脣齒。”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趙勇略》:“壩為 川江 上流,與 昭化 脣齒,俗號 鐵門檻 。”參見“ 脣齒相依 ”、“ 脣亡齒寒 ”。
(3).比喻尖刻、諷刺的言詞。《太平廣記》卷四四四引 唐 張讀 《宣室志·陳岩》:“ 劉君 無行,又娶一 盧氏 者, 濮上 人,性極悍戾,每以脣齒相及,妾不勝其憤,故遁而至此。”
(4).謂議論。《金6*瓶6*梅詞話》第七八回:“懷着個臨月身子,隻管往人家撞來撞去的,交人家脣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唇齒漢語 快速查詢。
唇齒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既指具體的生理部位,也用于比喻緊密依存的關系:
本義:嘴唇和牙齒
指人體口腔外部的嘴唇與内部的牙齒。二者在功能上緊密配合,共同完成發音、咀嚼等生理活動。
來源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唇”定義為“人或某些動物口的周圍的肌肉組織”,将“齒”定義為“人類和高等動物咀嚼食物的器官”。
漢典網收錄的釋義明确“唇齒”即“唇與齒”,強調其作為人體器官的原始意義。
比喻義:相互依存、關系密切的事物
因嘴唇和牙齒位置相鄰且功能互補,常被用來比喻彼此接近、利害與共、互相依賴的人或事物。最典型的用法是成語“唇齒相依”(嘴唇和牙齒互相依靠,比喻關系密切,互相依存)和“唇亡齒寒”(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關系密切,一方受損,另一方必然受害)。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闡釋其比喻義為“比喻互相依存而有共同利益的雙方”,并引用古籍例證,如《左傳·僖公五年》的“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典故。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數據庫收錄的《三國志·吳志·周鲂傳》中亦有“州民郡民,譬猶唇齒”的用法,用以形容緊密不可分的關系。
參考文獻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漢典 - 唇齒釋義. https://www.zdic.net/hans/%E5%94%87%E9%BD%BF
漢語大詞典. 唇齒條目. http://www.hydcd.com/cd/htm13/ci103395.htm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三國志》.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95710
“唇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指人體的嘴唇和牙齒,屬于生理結構的合稱。例如《文賦》中“言泉流于唇齒”,強調言語從唇齒間自然流露的狀态。
核心含義:比喻關系密切、利害與共的雙方,強調相互依存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或《三國演義》相關章節。
百花朝悲烹狗比作蔔問纏夾二先生成章悰緖麤服澹漾疊鼓遞殺鍛煉周内端敏督護歌隊帥鈍化反經合道封歲濆旋服過扶危濟急貢琛鈎加關愛恨入骨髓烘然皇路畫屏家常裡短金貂贳酒金盡裘弊據險锞子愧栗沒遭磨民校年間拟寇凝翫圮地奇拜青梅情期清灑青曾綦溪攘雞折伏飾棺施受識塗老馬爽霁天馬投晩文匣武教縣罄線索下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