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成章的意思、成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成章的解釋

(1) [come out as an article]∶成文章

下筆成章

出口成章

(2) [to write well]∶成條理

順理成章

詳細解釋

(1).樂竟為一章。引申之,凡積漸生變,自成格局,皆可稱成章。《易·說卦》:“故易六位而成章。”《孟子·盡心上》:“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明 李贽 《與友人書》:“又愛其狂,思其狂,稱之為善人,望之以中行,則其狂可以成章,可以入室。”

(2).謂積辭成篇,作成詩文。《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卷六:“蓋古人之詩,非如今人牽強輳合,要得之自然。如思不到,則不肯成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成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構成完整的文章或詩文
    指語言或文字表達流暢、完整,形成有邏輯的内容。例如:

    • “下筆成章”(形容寫作能力極強,一揮而就)。
    • “出口成章”(形容口才好,說話有條理且文采斐然)。
      這一含義源自古代對文學創作的評價标準,如《三國志》提到曹植“言出為論,下筆成章”。
  2. 形成條理或合乎邏輯
    指事物發展自然有序,符合規律。例如:

    • “順理成章”(比喻事情按邏輯發展,結果自然合理)。
      此義項可追溯至《孟子·盡心上》的“不成章不達”,強調積累到一定程度方能通達。

二、延伸與出處

“成章”既強調文字表達的完整性,也蘊含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如需更詳細古籍例證,可參考《三國志》《孟子》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成章

成章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成”和“章”。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字的部首是“⼟”,總筆畫數為6。

“章”字的部首是“⽮”,總筆畫數為11。

來源

“成章”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文公三年》:“請南辭,成章旅。”意為離開,顯得文采斐然。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形容文章或文章章節的通順、完美。

繁體

“成章”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成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成章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由“成”和“章”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成章,邏輯清晰,文筆優美。

2. 他的講話條理分明,每個觀點都言之有物,真是一篇成章之作。

組詞

成書、章程、成文、成熟

近義詞

通順、流暢、得體、合乎規範

反義詞

褒義詞:拗文章、亂糟糟、毫無章法

貶義詞:亂七八糟、雜亂無章、紛繁複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