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折伏的意思、折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折伏的解釋

(1).制服,使屈服。《楞嚴經》卷一:“我是 如來 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 娑毘羅 呪,為彼所轉,溺於婬舍。”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蓋無賴之民,不畏杖責,故設此事以折伏之。” 明 唐順之 《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銘》:“至其臨利害,乃出鋒鍔,片言折伏。”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誠如斯論, 阿含 所説,不足以折伏外道,明矣。”

(2).信服,佩服。《初學記》卷二九引 三國 魏 賈岱宗 《大狗賦》:“然其所折伏,敬主識人,晝則無窺窬之客,夜則無奸6*淫之賓。”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折伏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折伏"是漢語中具有宗教哲學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兩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制服;使屈服",指通過強力手段壓制對方意志,如《晉書·姚泓載記》"折伏兇孽"即用武力鎮壓叛亂。該詞由"折"(折斷)與"伏"(屈服)構成會意結構,生動展現強制力作用過程。

二、佛教術語 在佛教典籍中存在特殊内涵,指通過辯論或神通使對方放棄邪見。《法華經·方便品》記載"諸佛如來,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說三,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其中"示"即包含折伏外道的教化方式。《大智度論》卷二十七更明确區分"折伏"與"攝受"兩種度化手段,前者適用于執著邪見者,後者適用于善根成熟者。

該詞在當代宗教哲學研究中仍具生命力,如《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強調其作為"四攝法"之一的教化功能,指通過邏輯論證破除謬誤認知的辯論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折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釋義


二、詳細解釋

  1. 制服、使屈服
    指通過權威、智慧或行動使對方服從。

    • 文獻例證:
      《楞嚴經》提到“不能折伏娑毘羅呪”,指未能降服咒語的力量;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官府用策略“折伏無賴之民”。
  2. 信服、佩服
    強調因能力或德行令人心悅誠服。

    • 例證:
      三國時期賈岱宗《大狗賦》中,犬因忠誠機敏“折伏”他人。

三、用法與語境


四、總結

“折伏”兼具“強制屈服”與“自然信服”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本,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别人正在浏覽...

拔苗助長報恩逋壅采詩裁退長箋蟬蛇承建赤醬春月柳楚岫秦雲寸賞戴鹖調亭定驗方伯謙凡流奮舋該理高帽子寡瘦貴赫國子學翰苑賀黃梅橫費泓澈化工皇德駕名将禮将禦簡濟駕馭戒碑經廠本景升豚犬樂此不疲羸儉溜刷铓氣蟠繞錢流七葉全道犬馬之誠認的任棠三筆六詩深叢水晶毬鐵牛體肅缇帷外露猬附文電溫度表蚊吟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