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制服,使屈服。《楞嚴經》卷一:“我是 如來 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 娑毘羅 呪,為彼所轉,溺於婬舍。”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蓋無賴之民,不畏杖責,故設此事以折伏之。” 明 唐順之 《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銘》:“至其臨利害,乃出鋒鍔,片言折伏。”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誠如斯論, 阿含 所説,不足以折伏外道,明矣。”
(2).信服,佩服。《初學記》卷二九引 三國 魏 賈岱宗 《大狗賦》:“然其所折伏,敬主識人,晝則無窺窬之客,夜則無奸6*淫之賓。”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折伏漢語 快速查詢。
“折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制服、使屈服
指通過權威、智慧或行動使對方服從。
信服、佩服
強調因能力或德行令人心悅誠服。
“折伏”兼具“強制屈服”與“自然信服”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本,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折伏》(zhé fú)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拆分來看,詞的第一個字是“折”(zhé),第二個字是“伏”(fú)。
第一個字“折”,部首是手(扌),總計6畫;第二個字“伏”,部首是人(⺅),總計6畫。
《折伏》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周易》。在《周易》中,折伏是指通過某種手段或者力量來征服、制服、壓制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折伏一詞也有類似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折伏的寫法為「折服」。
在古代漢字中,折和伏兩個字的寫法略有不同。折字比較接近現代寫法,但是“手”的部首是由一個方框圍住的;伏字的寫法則比較簡化,字中的“人”形狀和現代的有所不同。
1. 他一生都臣服于聰明才智,從未遭到過失敗的折伏。
2. 這個英雄勇猛無敵,折伏了所有敵人。
1. 折服(zhé fú):征服,制服。
2. 折辱(zhé rǔ):侮辱,羞辱。
3. 折磨(zhé mó):使痛苦,使受折磨。
征服、制服、壓制
投降、服從、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