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受的意思、施受的詳細解釋
施受的解釋
語法學術語。謂施事與受事。 楊樹達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施受同辭例》:“《禮記·儒行篇》雲:‘儒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按……慁、累、閔三字,皆受事之詞,與上文隕穫、充詘一律;若以為主事之詞,則於文義不合矣。此亦施受同辭,而初學易生誤解者。” 張滌華 《古籍裡一些值得注意的特殊語言現象》:“施是施事,也叫主事;受是受事。漢語的被動式,雖然在 先秦 就出現了,但因為沒有形态,動詞本身又顯不出變化來,因此,主動、受動就沒有區别。”
詞語分解
- 施的解釋 施 ī 實行:施工。施政。設施。施展。施教(刼 )。施為(唅 )。施威。實施。措施(辦法)。發號施令。 用上,加工:施肥。施粉。 給予:施禮。施診。施恩。 姓。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 受的解釋 受 ò 接納别人給的東西:接受。感受。受精。受權。受托。受降。受益。受業(a.跟隨老師學習;b.學生對老師自稱)。受教。受領。受聘。受理。 忍耐某種遭遇:忍受。受苦。受制。受窘。受累(受到勞累)。 遭
網絡擴展解釋
“施受”是一個多領域使用的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語法學中的定義()
在語言學範疇中,“施受”指施事與受事的關系:
- 施事:動作的發出者(如“我吃飯”中的“我”)。
- 受事:動作的承受者(如“我吃飯”中的“飯”)。
- 特殊現象:古漢語中存在“施受同辭”現象,即同一詞語既可表施事也可表受事。例如《禮記》中“慁、累、閔”等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動作方向。
二、生活哲學中的延伸()
在心理學或生活實踐中,“施受”被賦予平衡關系的含義:
- 施:代表給予、付出、奉獻。
- 受:代表接納、允許、承載。
- 核心觀點:若長期施與受失衡(如過度付出卻未獲得反饋),易導緻負面情緒。因此需通過“主動索取”“合理拒絕”等方式調節。
三、其他領域應用
水利工程等場景中,“施受”可能指技術措施的實施與效果承受(如提到的灌漿技術),但此用法較少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語法學案例或生活平衡方法,可查閱相關文獻或心理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施受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給予或承受。這個詞可以拆分成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斤和受。斤是指“斤斧”或者“力量”的意思,而受則表示承受。根據筆畫的計數,施受這個詞由6畫組成。
施受這個詞源于古漢語,是經過演變擴展而來的。在繁體字中,施受的寫法依然保留着“施”的結構,但是“受”的部分則有所變化。繁體字中,“受”被寫成“受”,這與簡體字中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施受的寫法也稍有不同。施字在古代被寫成了“斲”,而受字則保持不變。這種寫法亦可見于一些古文獻之中。
下面是一些關于施受的例句:
1. 她善于施與他人,總能給予他人幫助。
2. 他毫不猶豫地承受了這個任務,展示了他的能力和勇氣。
除了施受這個詞,還有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含義。
組詞:施舍(給予)、施行(實施)、施政(執政)、受苦(承受痛苦)
近義詞:給予、賜予、付出、提供
反義詞:接受、拒絕、不承受、不給予
通過學習施受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并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