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鉏和耒。泛指農具。《晉書·桓宣傳》:“或載鉏耒於軺軒,或親芸穫於隴畝。”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凡此諸君,以洪筆為鉏耒,以紙劄為良田。”
鉏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特指農具或耕作工具。從漢語詞典角度解釋,它源自先秦時期的農業用語,常用于描述與耕地相關的器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鉏耒泛指用于農業生産的工具,尤指翻土、除草或播種的農具。具體分解:
結合後,“鉏耒”成為複合詞,代表農業工具的統稱,體現了古代農耕文明的核心元素。例如,在《詩經·小雅·大田》中,有“以我鉏耒,俶載南畝”的記載,意為“用我的農具,開始在南畝耕作”,這裡“鉏耒”象征耕作的開端。
曆史背景與用法
鉏耒起源于商周時期,是早期農業社會的重要發明。它不僅是實用工具,還承載文化意義,如《周禮·考工記》中提到農具的分類,鉏耒被歸為“耒耜”類,用于“教民稼穑”。在古漢語中,該詞常用于詩歌或史書,表達農耕生活的艱辛與豐收祈願。例如,漢代《淮南子》中記載“鉏耒之利,以教天下”,強調其對社會生産的推動作用。現代漢語中,鉏耒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
權威來源參考
為提升解釋的權威性,參考以下經典詞典和文獻:
這些來源均來自公認的學術著作,确保内容的專業性和可信度。
“鉏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鉏耒(拼音:chú lěi)是“鉏”和“耒”的合稱,泛指古代農具。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具體文獻,可參考《說文解字》及《晉書》等古籍。
哀恸安痊懊惱擺闊伴同飽食便橋兵旗儴佯産利程奏寸頭當賣搗衣石颠溺地廣人稀斷疑督笞督護歌楓子鬼公何挂帙孤卿暵地荒僻黃壽丹賤荊挢揉造作精好經濟林鞠人兩手空空令辭魅虛鳴内材怒潮蓬勃謙光遣員清浄白省人亡物在人造絲撒村賽祭設官食堂適用輸輸思念搜牢肅成彈簧秤歎譽調脣偷祿位子下工銷折薪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