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插于發髻的簪子。能起固定發髻的作用。 清 徐昂發 《宮詞》之四五:“卸卻髻梁釵燕子,紅袍黃領念番經。”
“髻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橫插于發髻的簪子,主要用于固定發髻,防止松散。其名稱結合了“髻”(發結)與“梁”(長條形支撐物)的意象,形象地描述了簪子的形态與功能。
結構與發音
功能與文化背景
作為古代發飾,髻梁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例如清代徐昂發《宮詞》中描述“卸卻髻梁钗燕子”,展現了其與發钗搭配使用的場景,也反映了當時女性的妝飾習俗。
文學引用
該詞在古詩文中多次出現,如明代李雲龍詩句“或逢椎髻梁鴻妻”,通過“髻梁”描繪人物形象,側面印證了其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
擴展說明
需注意“梁”在漢語中多指建築橫木或橋梁,但“髻梁”特指發簪,屬于引申用法,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
《髻梁》一詞是指古代婦女所戴的髻,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頭發。髻是一種特定的發飾,常常被女性用來妝飾頭部,展示出優雅和美麗的一面。梁指的是頭頂的部分,即高高紮起的髻發。因此,髻梁形容了整齊高挽的頭發。
《髻梁》的拼音是"jì liáng"。髻的部首是"髟",屬于頭部的意義;梁的部首是"木",意為木頭。髻的總筆畫數為20劃,梁的總筆畫數為7劃。
《髻梁》一詞源自于古代漢族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當時髻發成為女性社會地位高貴和婚姻狀況的重要象征之一。《髻梁》是漢字的簡化字,相對應的繁體字為《鬟樑》。
在古代,髻和梁這兩個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髻通常是用“鬟”字表示,意為女子挽在頭上的發髻;梁通過寫作“樑”字來表示,意為承重的木梁。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鬟梁》,後來簡化為今天的《髻梁》。
1. 她頭上的髻梁十分整齊,給她增添了許多優雅的氣質。
2. 在古代,婦女們經常以精美的髻梁示人,以展示她們的高貴地位。
組詞:發髻、髻式、髻狀、束發
近義詞:發髻、鬟發、盤發、歌筵
反義詞:散發、散亂、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