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略的意思、寇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略的解釋

侵犯劫掠。《漢書·匈奴傳下》:“單于始用 夏侯藩 求地有距 漢 語,後以求稅 烏桓 不得,因寇略其人民。”《後漢書·東夷傳·高句骊》:“ 和帝 元興 元年春,﹝ 句驪王宮 ﹞復入 遼東 ,寇略六縣。”《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始興屯田” 裴松之 注引《魏書》:“諸軍并起,無終歲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寇略(kòu lü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雙音節詞,其核心含義指侵犯掠奪,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事行動中對領土、資源的暴力侵占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結構、曆史用例三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侵犯掠奪

    指以武力入侵他國或地區,并進行資源掠奪的行為。

    例證:《漢語大詞典》釋為“侵犯劫掠”,強調其暴力性與非法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軍事侵略的統稱

    在古代文獻中常與“侵掠”“攻占”同義,特指敵方有組織的軍事掠奪行動。

    例證:《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匈奴寇略邊郡,殺掠吏民。”

    來源:《後漢書》卷八十九,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詞源結構


三、曆史文獻用例

  1. 《漢書·匈奴傳》:

    “匈奴數寇略代郡、雲中。” 指匈奴多次侵犯漢朝邊境郡縣。

    來源:《漢書》卷九十四上,中華書局,1962年。

  2.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黑山賊寇略東郡。” 記載農民起義軍對東郡的軍事掠奪。

    來源:《三國志》卷一,中華書局,1959年。


四、語義演變與使用範圍

“寇略”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叙述或仿古語境,近義詞包括“侵掠”“劫掠”。其詞義隱含“非正義的軍事行動” ,與“征伐”“讨逆”等中性詞形成對比。

提示:現代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與“侵略”等現代政治術語混淆。


參考來源整合

網絡擴展解釋

“寇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òu lüè,其核心含義為侵犯劫掠,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構成

  1. 字義拆分

    • 寇:原指強盜、侵略者,引申為敵人或入侵行為(如“寇邊”)。
    • 略:本義為策略、謀劃,後衍生出“掠奪”之意(如“攻城略地”)。
      二者結合後,強調通過侵略性手段實施劫掠。
  2. 基本定義
    指外敵或強盜對他人領土、財物、人民的侵犯與搶奪行為。


二、曆史用例

  1. 古代文獻記載

    • 《漢書·匈奴傳》提到匈奴因求地未果而“寇略其人民”。
    • 《後漢書》記載高句骊王“寇略六縣”,描述軍事侵略行為。
    • 《三國志》注引《魏書》中“饑則寇略”反映亂世中軍隊的掠奪行徑。
  2. 現代引申義
    可比喻以不正當手段(如欺詐、剝削)謀取利益,例如商業競争中的惡性策略。


三、常見搭配與語境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史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耶罷歸奔馬不允纏頭城柴呈卷雠隙傳芳窗門盜私電綫渡世貳憲扼殺惡首犯事朏朒飛觞走斝忿戾宮駕弓局廣泛姑嫂哈拉帕文化荒浪宦海接待桀桀戒難警備區積實倦憚舉止不凡枯魚掠削領子六尺之孤榴花天酒鹿豆羅圈兒揖黾隘塞渺慮憑按乾匿遷延日月清能虬牀人龍砂壤收事涚齊順澤竦心太寝吐握危夐微族文命西門豹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