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社會太平安定。 唐 戎昱 《開元觀陪杜大夫中元日觀樂》詩:“今朝歡稱玉京天,況值關東俗理年。” 唐 楊巨源 《上劉侍中》詩:“俗理寧因勸,邊城詎假防。”
“俗理”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指社會太平安定,多見于唐代詩文引用。例如:
指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普遍認知或經驗總結,具有以下特點: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籍數據庫獲取更權威的文獻例證。
俗理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俗”和“理”。
“俗”字的拆分部首是“人”,其它部分是“谷”和“土”。總共有6畫。
“理”字的拆分部首是“王”,其它部分是“裡”。總共有11畫。
“俗理”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對于社會道德、行為規範和傳統習俗有着一定的認識和理解。這種認識和理解被稱為“俗理”。它是指普通民衆遵循的、傳承下來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範。
“俗理”的繁體字為「俗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而“俗理”一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俗裏」。
1. 他秉持着老祖宗的俗理,一直在家族裡傳承着。
2. 這個社區的居民都非常注重禮儀,遵循着傳統的俗理。
俗理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1. 俗理觀念
2. 俗理傳承
3. 俗理道德
與“俗理”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習俗
2. 社會規範
3. 傳統觀念
與“俗理”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理想
2. 非俗
3. 高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