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率長。古代戶籍編制,五家為軌,六軌為邑,十邑為率,率有長。見《管子·小匡》。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勝》:“夫木者農也,農者民也,不順如叛,則命司徒誅其率正矣,故曰金勝木。”
“率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率正”指古代戶籍編制中的管理者,即“率長”。根據《管子·小匡》記載,戶籍編制以五家為一軌,六軌為一邑(30家),十邑為一率(300家),每率設一名長官,稱為“率正”。
戶籍制度
該詞源自春秋戰國時期的戶籍管理制度,體現了古代以“家”為單位的基層治理模式。通過軌→邑→率的層級劃分,便于賦稅、征兵等管理。
文獻例證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勝》中寫道:“不順如叛,則命司徒誅其率正矣”,此處“率正”指地方管理者,說明其職能與治安相關。
現代語境中該詞已罕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戶籍制度,可參考《管子》原文或漢代政治制度相關研究。
率正是一個漢字詞語,讀作shuài zhèng。它的部首是目和讠,共有11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左傳·襄公八年》,意思是行為端正、言行正派的意思,表達了一個人品行高尚的特質。
在繁體字中,率正的字形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率正的古代寫法為略有一筆在上,即 "舁" + "言"。
以下是幾個例句來幫助理解率正的用法:
1. 他一直率正地處理公務,備受他人尊重。
2. 這個公司的員工都很率正,不參與任何違法活動。
3. 隨着社會進化,我們應該更加努力成為率正的人。
根據《康熙字典》,率正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率性(shuài xìng):指一個人言行舉止的天性和個性。
2. 精率(jīng shuài):形容一個人處理事情迅速而高效。
3.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xiū shēn qí jiā zhì guó píng tiān xià):原指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即個人修身、家庭和睦、國家安定、天下太平。
在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謙遜、正直和無私等詞語來表達率正的意思。
反義詞可以是不誠實、邪惡或者不正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