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髫的意思、垂髫的詳細解釋
垂髫的解釋
[early childhood] 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詳細解釋
亦作“ 垂齠 ”。指兒童或童年。髫,兒童垂下的頭發。《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臣垂齠執簡,累勤取官。” 晉 陶潛 《桃花源記》:“黃髮垂髫,并怡然自樂。” 清 戴名世 《姚符禦詩序》:“ 符禦 與餘垂髫相識,稍長,各遊學四方。” ********* 《青島雜事詩》之六:“握手凄然傷老大,垂髫我尚記當年。”
詞語分解
- 垂的解釋 垂 í 東西一頭挂下:垂楊柳。垂釣。垂直。垂線。垂手(a.表示容易;b.表示恭敬)。垂淚。垂髫(頭發下垂,指兒童)。垂頭喪氣。 敬辭,用于别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垂愛。垂憐。垂詢。 傳下去
- 髫的解釋 髫 á 古代小孩頭上紮起來的下垂頭發:垂髫。髫年(指幼年)。髫齡。髫龀(指童年)。 筆畫數:; 部首: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垂髫”是中國古代對兒童時期的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兒童自然下垂的短發,因古代兒童未到束發年齡時保持散發狀态而得名。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使其廣為流傳。
二、年齡範圍
根據文獻記載,主要有兩種界定:
- 普遍範圍:3-4歲至7-8歲(不分性别);
- 性别差異:女孩到7歲,男孩到8歲(部分史料提及)。
三、文獻出處與用法
- 《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記載“臣垂龆執簡”,以“垂龆”指代童年;
- 清代戴名世《<劉陂千庶常詩>序》中“垂髫”代指幼年。
四、相關詞彙對比
- 總角:8-14歲兒童将頭發紮成羊角狀,年齡大于垂髫階段;
- 孩提:2-3歲幼兒,年齡小于垂髫。
五、文化意義
“垂髫”不僅描述發型,更承載着對兒童純真狀态的贊美,如《桃花源記》通過“垂髫”與“黃發”(老人)的對比,描繪和諧生活圖景。
注意:具體年齡範圍因史料記載差異存在細微争議,以上為綜合主流文獻的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垂髫》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年幼兒童的頭發。它可以拆分為“垂”和“髫”兩個部分。其中,“垂”是指頭發下垂或垂落的意思,它的部首是“土”,總共有5個筆畫;“髫”指的是幼兒的頭發,它的部首是“髟”,總共有10個筆畫。
《垂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時會将一個名詞的各個部分分開寫,其中“垂”和“髫”也是如此。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下面是關于《垂髫》的一個例句:我小時候的記憶是垂髫吹風的時光,隨風飄逸的長發給我帶來無盡的回憶。
除了《垂髫》以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例如,“發髻”指的是盤在頭頂的較大的發髻;“發絲”則是指頭發的細小部分。作為近義詞,這些詞語可以用來描述頭發的不同狀态和特征。
如果要尋找與《垂髫》相反意義的詞語,可以考慮使用“光頭”或“秃頭”。它們描述的是沒有頭發的狀态,與《垂髫》正好相反。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有需要,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