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省作“ 蛇含 ”。即蛇黃。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四·蛇黃》:“蛇黃生腹中,正如牛黃之意。世人因其難得,遂以蛇含石代之,以其同出於蛇故爾……蛇含自是一種石,雲蛇入蟄時,含土一塊,起蟄時化作黃石,不稽之言也。”參見“ 蛇黃 ”。
關于“蛇含石”的詳細解釋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蛇含石是一種礦物,主要成分為褐鐵礦的結核,又稱“蛇黃”。古人誤認為它是蛇腹中的産物或蛇蟄伏時口含之物,因而得名。
在成語中,“蛇含石”比喻表面溫和、内心陰險的性情。但此含義較少見于傳統文獻,更多為現代引申義。
蛇含石與“蛇黃”常被混用,但明代李時珍指出兩者實為不同礦物,僅因來源相似而被替代使用。需注意藥材真僞鑒别,避免混淆。
以上信息綜合自礦物學、藥學及古籍記載,如需進一步了解炮制細節或臨床應用,可參考《本草綱目》等中醫典籍。
《蛇含石》是一個成語,意為形容那些心懷不軌、虛僞陰險的人。
“蛇含石”這個成語的部首是“虍”,筆畫數為11畫。
《蛇含石》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中。這本書記錄了徐霞客對江南等地的考察和旅行經曆。成語中的“蛇”指的是指蛇類動物,而“含石”則表示蛇躲藏石頭之中,暗示了心懷鬼胎之人的虛僞和陰險。
《蛇含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蛇含石」。
在古代漢字中,有一種古體字寫法中的“虍”的字形是放倒過來的“令”字旁,所以在古時候寫作“虎”。因此,在古體字中,“蛇含石”的“虍”寫作“虎”,整個成語應為“虎含石”。
他看起來對你很友好,但是注意,他可能是個蛇含石。
虎視眈眈、虎穴龍潭、紅臉虎背、虎踞龍盤
藏頭露尾、河東獅吼、表裡如一
真心實意、心無花夢、坦誠相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