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蛇含石的意思、蛇含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蛇含石的解釋

亦省作“ 蛇含 ”。即蛇黃。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四·蛇黃》:“蛇黃生腹中,正如牛黃之意。世人因其難得,遂以蛇含石代之,以其同出於蛇故爾……蛇含自是一種石,雲蛇入蟄時,含土一塊,起蟄時化作黃石,不稽之言也。”參見“ 蛇黃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蛇含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名詞,主要可從以下三個維度理解:

一、礦物學定義

指天然形成的褐鐵礦結核,屬氧化物類礦物。其形态多呈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表面黃褐色至深棕色,核心常帶黃色(黃鐵礦殘留),質地堅硬但易碎。該名稱源于其結核形态似蛇口含物,且表面具蛇紋狀斑紋。在礦物分類中,它與“禹餘糧”為同類礦物,主含三氧化二鐵(Fe₂O₃)。

二、中醫藥用釋義

傳統本草學将其列為礦物藥材,最早載于《本草綱目·石部》,李時珍釋其名:“蛇黃,蛇腹中得之,圓重如錫,黃黑青雜色。” 其性味甘寒,歸心、肝經,傳統認為具安神鎮驚、止血定痛之效,多用于心悸癫狂、腸風血痢等症。現代《中華本草》及《中藥大辭典》均收錄其炮制方法與臨床應用。

三、民間文化象征

在民俗傳說中,蛇含石被賦予靈異色彩。古人視其為蛇類修煉所結内丹,或巨蛇口銜之寶,認為可驅邪避毒。福建、台灣等地曾有将蛇含石佩戴作護身符的習俗,亦用于鎮宅風水。此類傳說雖無科學依據,但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礦物的圖騰化想象。


參考資料

  1. 地質出版社《礦物與寶石辭典》(2018)褐鐵礦條目
  2.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石部·蛇黃
  3. 劉兆元《中國民間信仰叢書·物靈篇》(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蛇含石”的詳細解釋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定義與别名

蛇含石是一種礦物,主要成分為褐鐵礦的結核,又稱“蛇黃”。古人誤認為它是蛇腹中的産物或蛇蟄伏時口含之物,因而得名。

二、礦物學特征

  1. 性狀
    外形呈類圓球形或不規則形,表面粗糙,顔色為褐黃色或褐色,斷面可見放射狀或同心環層紋,外層為褐鐵礦(褐色),内層可能保留黃鐵礦的金屬光澤。
  2. 化學成分
    外層為含水的三氧化二鐵(褐鐵礦),内層可能含硫化鐵(黃鐵礦),常夾雜砂石、黏土等雜質。

三、藥用價值

  1. 性味歸經
    味甘、性寒,歸心包經和肝經。
  2. 功效與主治
    中醫用以安神鎮驚、止血定痛,主治心悸驚痫、胃痛、腸風血痢、癰瘡腫毒等症。
  3. 炮制方法
    需洗淨後砸碎,古法記載需“燒赤醋淬,研末使用”(《日華子本草》)。

四、文化釋義

在成語中,“蛇含石”比喻表面溫和、内心陰險的性情。但此含義較少見于傳統文獻,更多為現代引申義。

附注

蛇含石與“蛇黃”常被混用,但明代李時珍指出兩者實為不同礦物,僅因來源相似而被替代使用。需注意藥材真僞鑒别,避免混淆。

以上信息綜合自礦物學、藥學及古籍記載,如需進一步了解炮制細節或臨床應用,可參考《本草綱目》等中醫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壯報端卑約乘黃朱車脂重裀列鼎辍謝帶挈地耳東嶽飯場飯感返勾墳埏俘系幹茨臘更事鬼録寒民寒飔黑褐轟動一時慧火誨谟降跽江郎江洲集大成螏蟍籍注卷逃寬窄困隘狼犬六樂邏輯思維命篇冥召拿囮頭披涉樸實頭秦女楚珠臍香阙敗軟和上無片瓦,下無卓錐生查子深眷深省梳帚酥油茶調控五味神毋庸下材巷戰崄夷獻主斜乜心腹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