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垂髫的意思、垂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垂髫的解释

[early childhood]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详细解释

亦作“ 垂齠 ”。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垂齠执简,累勤取官。”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 清 戴名世 《姚符御诗序》:“ 符御 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 《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垂髫,是汉语中一个极具文化意蕴的古语词,特指儿童时期,尤其强调幼年阶段。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一、字义溯源与核心含义

  1. 字面本义: “垂”意为“下垂”,“髫”指“儿童额前自然下垂的短发”。合称“垂髫”,直观描绘了古代儿童未束发时头发自然垂落的典型样貌,是孩童发式的标志性特征。这一发型常见于3至8岁左右的幼童,男女皆然。

  2. 年龄指代: 在古代年龄称谓体系中,“垂髫”专指幼年阶段,通常涵盖童年早期(约3-8岁)。如《古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童年。”(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二、文化语境与经典用例

  1. 典籍印证: 该词高频出现于古代文献,承载着鲜明的文化意象。最著名的用例见于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处“垂髫”与象征长寿的“黄发”对举,代指老少两代人,凸显世外桃源中全民安居之景(来源:中华书局《陶渊明集校笺》)。

  2. 礼俗关联: 古代儿童发式随年龄变化:

    • 垂髫:幼童散发;
    • 总角:稍长后束发为两结(8-14岁);
    • 束发:成童扎髻(15岁)。

      这一序列印证“垂髫”特指未达束发礼的幼年阶段(来源:《中国古代礼俗辞典》)。


三、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髫,小儿垂发也…垂髫,指童年。”(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髫,小儿垂结也…古童子垂发,故称童稚为垂髫。”(来源:汉典网《说文解字》条目


四、现代语义延伸

在当代语境中,“垂髫”仍作为典雅书面语使用,常见于:


“垂髫”以儿童发式为载体,凝练指代幼年时期,承载着中国古代礼俗制度与生命阶段的独特意象,是汉语年龄称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垂髫”是中国古代对儿童时期的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儿童自然下垂的短发,因古代儿童未到束发年龄时保持散发状态而得名。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使其广为流传。

二、年龄范围

根据文献记载,主要有两种界定:

  1. 普遍范围:3-4岁至7-8岁(不分性别);
  2. 性别差异:女孩到7岁,男孩到8岁(部分史料提及)。

三、文献出处与用法

四、相关词汇对比

  1. 总角:8-14岁儿童将头发扎成羊角状,年龄大于垂髫阶段;
  2. 孩提:2-3岁幼儿,年龄小于垂髫。

五、文化意义

“垂髫”不仅描述发型,更承载着对儿童纯真状态的赞美,如《桃花源记》通过“垂髫”与“黄发”(老人)的对比,描绘和谐生活图景。

注意:具体年龄范围因史料记载差异存在细微争议,以上为综合主流文献的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褊悈不弟昌翔舂淙稠稠垂范出内道本雕靡叠雪豆蔻年华膰俎奋拳改革勾达甲坼挂落货遗挟册渐入佳境建竪剑态箫心脚柞结陈今上官家勘同枯叶练祥麟牒霾藏蒙瞳名花墨板墨汁未干诺藤泡菜牵丝奇警青书缺废衽服散记煞白上穹神府省改食结世态人情庶妾坛域亭吏通匪顽话闻誉五緉汙渠雾翳祥河辍水相戾弦切角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