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己的意思、後己的詳細解釋
後己的解釋
謂後考慮自己的事情。《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 作讓。”《漢書·文帝紀》:“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望祀不祈其福,右賢左戚,先民後己,至明之極也。”《宋書·索虜傳》:“興雲散雨,慰大旱之思,弔民伐罪,積後己之情。”《新唐書·儒學傳上·谷從政》:“誅怨復仇,必盡力後己。”
詞語分解
- 後的解釋 後 (③後⑥後) ò 上古稱君主:商之先後(先王)。 帝王的妻子:皇後。太後。 指空間在背面,反面的,與“前”相對:後窗戶。後面。後學。後綴。後進。 時間較晚,與“先”相對:日後。後福。後期。 指次序
- 己的解釋 己 ǐ 對别人稱本身:自己。知己。反求諸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幹的第六位,用作順序第六的代稱。 人彼 筆畫數:; 部首:己;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後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方式可通過以下維度綜合解析:
1. 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優先考慮他人或集體利益,将自己放在最後。這一概念體現了謙讓、無私的品德,常見于儒家倫理思想中。
- 詞性:動詞性短語,通常與“先人”連用,構成成語“先人後己”(如、7所述)。
2. 出處與典籍引用
- 最早記載:出自《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 強調以他人為先的社會教化作用。
- 其他典籍:
- 《漢書·文帝紀》提及“先民後己”,用以贊頌賢明君主的治國理念。
- 《宋書·索虜傳》以“積後己之情”形容仁政的積累。
3. 用法與示例
- 單獨使用:如“盡力後己”(《新唐書》),表示行動上以他人為重。
- 成語搭配:常與“先人”組合為“先人後己”,如“大公無私聖人,先人後己為良人”(例句)。
4. 近義與關聯概念
- 近義詞:先公後私、舍己為人。
- 反義詞:損人利己、自私自利。
- 文化關聯:與“仁者愛人”“克己複禮”等儒家思想一脈相承,強調社會責任感。
“後己”不僅是一個詞彙,更是一種價值導向,通過曆史文獻的延續,成為中華文化中推崇的道德準則。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經典用例,可參考《禮記》《漢書》等原典,或查閱(百度百科)的詳細引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後己》的意思
《後己》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具有自己、後代等含義。通常用來表示追溯、後繼或後代等概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後己》由“彳”和“己”兩個部首組成,部首分别為走之走、又之又;筆畫總數為5。
來源和繁體
《後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在繁體字中,《後己》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仍然是“後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有些時候《後己》的寫法略有變化。例如,在戰國時期,它的寫法可能是“儈己”,在漢代寫法有可能是“亟己”。這些寫法的變化主要受到時代和地區的影響。
例句
1. 尊重前輩經驗是後己之道。
2. 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是為了培養他們成為更好的後己。
組詞
1. 孝道:尊敬父母的道德準則。
2. 後代:後人,指相對于過去或當前的人群。
近義詞
後代、子孫、後世
反義詞
前人、祖先、前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