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避脫漏。 清 陸筠 《海角續編》:“各鄉及沿城水路要處,分立官蔔,盤查奸細,完納稅銀,雖數千文之貨,概行抽稅,物價騰貴,逃漏者必加重罰。”此指逃稅漏稅。
“逃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áo lòu,其核心含義是逃避脫漏,常見于以下兩類場景:
“各鄉及沿城水路要處……逃漏者必加重罰。”(清代陸筠《海角續編》)
“敵軍悉被殲滅,無一逃漏。”(強調全面消滅,無遺漏)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法律條款,可參考稅收相關法規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逃漏》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能夠躲避、逃避或逃脫檢查或追捕等意義上的情況。
《逃漏》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氵。其中,辶表示“辵”,是一個與走有關的部首,而氵則代表水。
根據漢字的構造,可以将《逃漏》拆分為5畫,具體的筆畫順序為:辶(3畫)+ 氵(2畫)。
《逃漏》在漢字起源中屬于後期的字形。在繁體中,逃的字形為「逃」,漏的字形為「漏」。
古時漢字寫法中的《逃漏》與現在的寫法有些許不同。例如,逃在古時的寫法是「迯」,漏在古時的寫法是「腯」。
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于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的音義轉變造成的。
1. 他們逃漏過了嚴密的封鎖線,成功逃離了追捕。
2. 面對困境,他們終于逃漏出一絲機會。
逃亡、逃離、逃避、漏洞、漏損、漏網
逃脫、逃走、逃出、溜走、逃逸。
抓獲、被捉、被逮、失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