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搦戰的意思、搦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搦戰的解釋

[challenge] [近]∶挑戰

出馬搦戰

引軍搦戰

詳細解釋

(1).挑戰。《太平廣記》卷四九二引 唐 無名氏《靈應傳》:“餘先使輕兵搦戰,示弱以誘之。”《前漢書平話》卷上:“若要捉 陳希 ;來日 王陵 領三千騎,於 代州 城下搦戰。”《三國演義》第二回:“ 張寳 遣副将 高升 出馬搦戰, 玄德 使 張飛 擊之。”

(2).交戰。《秦併六國平話》卷上:“ 李牧 令布下二十八宿陣,令 武勝 出陣。 匈奴 陣撞出 黑答麻 ,二人打話不同,二将搦戰三十餘合, 武勝 敗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搦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鮮明文言色彩的動詞,指主動向對手發出挑戰,尤用于古代戰争或競技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解析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挑戰與挑釁

    指主動挑惹敵人出戰,常伴有示威、叫陣等行為。例如古代兩軍對壘時,武将到陣前呼喊、炫耀武力以激怒敵方應戰。《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挑戰” ,強調其主動挑釁的特性。

  2. 動作與行為結合

    “搦”本義為“挑惹、執持”,“戰”即戰鬥,組合後凸顯“主動挑起戰鬥”的行為意圖。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搦”含“挑動”之意,與“戰”結合強化了主動進攻性 。

二、經典出處考證

該詞高頻見于曆史演義小說,權威案例如:

三、用法特征說明

  1. 文言性與場景限定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武俠小說或仿古文本中。《辭源》标注其為“舊時軍事用語” 。

  2. 行為主體關聯

    多由武将、軍隊或虛構英雄人物發起,隱含實力展示與心理威懾意圖。學者考證指出,該行為在冷兵器時代兼具“試探軍情”與“提振士氣”的雙重功能 。

四、文化内涵延伸

搦戰行為深刻體現中國傳統戰争倫理中的“尚武精神”與“明戰觀念”,與偷襲、暗算等行為形成道德對立。曆史學者指出,春秋時期“緻師”(即搦戰雛形)已具備儀式化特征 。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王力等.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商務印書館, 2016.
  3. 羅貫中. 《三國演義》.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4. 施耐庵. 《水浒傳》. 中華書局, 2018.
  5.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2020.
  6. 黃樸民. 《中國兵學思想史》.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
  7. 楊寬. 《戰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網絡擴展解釋

“搦戰”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學或曆史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詳細釋義

  1. 挑戰
    指主動向敵方發起戰鬥邀約,例如派遣将領到陣前叫陣。
    例句:“張寳遣副将高升出馬搦戰,玄德使張飛擊之。”(《三國演義》)

  2. 交戰
    在部分語境中,也直接指兩軍正式交鋒。
    例句:“李牧令布下二十八宿陣,令武勝出陣。匈奴陣撞出黑答麻,二人搦戰三十餘合。”(《秦併六國平話》)

三、文獻出處與用法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例句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三國演義》《太平廣記》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犴狴安全理事會暗夜巴鬥變子賓寀步障傳説憚明倒反帳答司馬谏議書調質定海三總兵酆琅宮儀貢院盥槃關繻龜床寒石櫰香忽視虎幄晈察皦察儌外激濑雞犬不驚寄深偈語軍用控臨勵節鄰笛龍旆耐水暖寒會朋家劈曆溥澍秋風砌磚人面桃花認識論三從社北聲說伸頭縮頸設齋誦斥素琴陶白天工挑穵頭油瓦剌委劄五殖顯弄脅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