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ee verses in varnacular Chinese] 打破舊詩格律用白話寫成的詩——五四以後至1949年所用的稱謂
“五四”以後稱打破舊詩格律而用白話寫成的詩。《<劉半農詩選>自序》:“至于白話詩的音節問題,乃是我自從一九二○年以來無日不在心頭的事。”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豈但像哲學家,更像新文學家做的白話詩。”
白話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興起的一種現代詩歌形式,其核心特征是以白話文(口語化語言)取代古典詩詞的文言文,打破傳統格律束縛,追求自由表達。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白話詩又稱“語體詩”或“白話韻文”,誕生于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劉半農等先驅為革新文學形式,倡導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創作詩歌,使詩歌從士大夫階層的“象牙塔”走向大衆。代表作如胡適的《嘗試集》是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
語言與形式特點
與古典詩及“大白話”的區别
曆史意義與争議
白話詩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現代化進程,但也因早期作品語言直白、缺乏修飾而引發“是否算詩”的讨論。隨着發展,其藝術性逐漸增強,成為現代詩歌的主流形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詩人貢獻,可參考《嘗試集》等文獻或相關文學史資料。
《白話詩》的拆分部首為白話中的“白”和“話”,其中,“白”作為部首,有米字旁和立刀旁兩個筆畫;“話”作為部首,有言字旁和口字旁兩個筆畫。
《白話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形式,源于白話的口頭表達和民間詩歌的演變。它在近代文學革命中得到了更多的發展和應用。
《白話詩》的繁體書寫方式與簡體類似,隻是在書寫形态上有所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白話詩》所使用的漢字基本沿襲古代字形。
白話詩的例句如下:
春風吹,花開百花盛;秋露落,葉黃枯枝凋。
白話詩可以通過組合不同的詞語表達情感、描寫景色等。例如:“百花盛”、“黃枯枝凋”。
與《白話詩》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口語詩、白話詩歌。
《白話詩》的反義詞是古體詩,即用古代漢字和古代韻律寫成的詩歌。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