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懼的意思、戒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懼的解釋

警戒恐懼。《左傳·桓公二年》:“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漢 王充 《論衡·譏日》:“禍福自至,則述前之吉兇,以相戒懼。” 明 沉鲸 《雙珠記·奏議頒赦》:“吉兇不能掩人耳目,朕心無任戒懼。” 魯迅 《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這一段描寫,實在是我們做父親的人應該震驚戒懼佩服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戒懼是漢語中表示警惕與畏懼并存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強調在謹慎防備的同時保持敬畏心理。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戒”指警戒、防備,“懼”指恐懼、憂慮,二者結合後形成“戒懼”,多用于描述面對潛在風險或道德約束時的心理狀态。

從詞源角度分析,“戒”在甲骨文中象形為雙手持戈,本義為防備武器傷害,後引申為行為約束(《漢語大字典》);“懼”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恐也”,指心理層面的不安。二者融合後,“戒懼”既包含外在行為的克制,也蘊含内在情感的克制,如《禮記·中庸》所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現代用法中,“戒懼”常見于警示性語境,例如:“面對權力需常懷戒懼之心”(《人民日報》語料庫),凸顯對規則或後果的敬畏。其近義詞“警惕”側重防備風險,而“戒懼”更強調心理層面的敬畏與行為約束的統一性。

在文化内涵上,儒家強調“戒懼”與修身關聯,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将“戒懼”解釋為“存天理之功夫”,體現道德自律的深層要求。這一概念至今仍廣泛應用于倫理學、管理學等領域,成為描述風險防範與道德自覺的關鍵詞。

網絡擴展解釋

“戒懼”一詞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深度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五個維度解析:

一、核心詞義

指警惕與畏懼并存的心理狀态,既包含對外在風險的警覺(戒),也蘊含對内在道德失範的憂懼(懼)。如《左傳》記載百官因禮制約束而“戒懼”,現代語境中常形容對規則或後果的敬畏心理。

二、哲學内涵

  1. 儒家心學視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強調“戒懼之念無時可息”,認為這是保持本心澄明的關鍵,一旦松懈則“流入惡念”。
  2. 動态平衡觀:騰訊元寶解讀為“天理流行”的境界,既非盲目恐懼,亦非魯莽無畏,而是通過持續内省達到的警覺狀态。

三、曆史溯源

最早見于《左傳·桓公二年》記載禮制約束百官,後經王充《論衡》、沈鲸《雙珠記》等文獻傳承,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亦用此詞表達道德反思。

四、應用場景

  1. 道德修養:如明代官員需“守住情操防線,把住為官‘命門’”
  2. 社會治理:古時通過“賞當其勞,罰當其罪”實現警示效果
  3. 心理調節:現代心理學認為適度戒懼可轉化為風險預防意識

五、延伸理解

《禮記·中庸》提出“戒慎乎不睹,恐懼乎不聞”,揭示其本質是對隱性危機的預判性敬畏,與當代風險管理中的“預防原則”存在思想共鳴。

注:如需查看《傳習錄》原文解析或《左傳》相關段落,可參考、3、4的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暧廼暗海安慶保衛戰拜氈版型冰霜不解參秉殘貨殘篇超前消費差選達嚫墊款電絲底土鵝腸颚骨二廟貳師城耳斡翻車魚放皓非刑風疾頫視苟隨挂靠浩虛齁鼾荒荒繪摹禁物居官守法瑻璷老歸六陽密促牌號賠墊搶攻僑郡青黛睿覽傷暑麝燈書坊絲錐田地聽瑩通曆讬胎徒跣外弟微垣惟正之供銜戴弦索卸帆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