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懼的意思、戒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懼的解釋

警戒恐懼。《左傳·桓公二年》:“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漢 王充 《論衡·譏日》:“禍福自至,則述前之吉兇,以相戒懼。” 明 沉鲸 《雙珠記·奏議頒赦》:“吉兇不能掩人耳目,朕心無任戒懼。” 魯迅 《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這一段描寫,實在是我們做父親的人應該震驚戒懼佩服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戒懼”一詞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深度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五個維度解析:

一、核心詞義

指警惕與畏懼并存的心理狀态,既包含對外在風險的警覺(戒),也蘊含對内在道德失範的憂懼(懼)。如《左傳》記載百官因禮制約束而“戒懼”,現代語境中常形容對規則或後果的敬畏心理。

二、哲學内涵

  1. 儒家心學視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強調“戒懼之念無時可息”,認為這是保持本心澄明的關鍵,一旦松懈則“流入惡念”。
  2. 動态平衡觀:騰訊元寶解讀為“天理流行”的境界,既非盲目恐懼,亦非魯莽無畏,而是通過持續内省達到的警覺狀态。

三、曆史溯源

最早見于《左傳·桓公二年》記載禮制約束百官,後經王充《論衡》、沈鲸《雙珠記》等文獻傳承,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亦用此詞表達道德反思。

四、應用場景

  1. 道德修養:如明代官員需“守住情操防線,把住為官‘命門’”
  2. 社會治理:古時通過“賞當其勞,罰當其罪”實現警示效果
  3. 心理調節:現代心理學認為適度戒懼可轉化為風險預防意識

五、延伸理解

《禮記·中庸》提出“戒慎乎不睹,恐懼乎不聞”,揭示其本質是對隱性危機的預判性敬畏,與當代風險管理中的“預防原則”存在思想共鳴。

注:如需查看《傳習錄》原文解析或《左傳》相關段落,可參考、3、4的原始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戒懼

戒懼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戒和懼。

戒這個字的部首是戈,全字共包含6畫。戈是兵器的意思,表示戰争和鬥争。同時,戒也是一個古代用兵器對付敵人的方法。

懼這個字的部首是心,全字共包含11畫。心代表了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而懼則表示害怕或恐懼。

戒懼這個詞來源于佛家的教義。佛經中有所謂的“六根清淨”,其中六根之一是“戒懼”。意思就是要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克制欲望,以避免陷入罪惡中或遭受禍害。

在繁體字中,戒的寫法為戒,懼的寫法為懼。繁體字保留了更多的象形特點,加強了漢字的美感。

在古時候,戒的寫法與現代一緻。但是懼的寫法稍有區别,當時使用的是“巨 + 心”的組合。這個寫法有一種“心生畏懼”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關于戒懼的例句:

1. 他一直戒懼着違反紀律。

2. 我心生懼戒,不敢越雷池半步。

戒懼的近義詞包括害怕、畏懼、膽怯。其中,害怕和畏懼側重于對某種事物的心理顧慮,膽怯則強調心理的軟弱和優柔寡斷。

戒懼的反義詞則是勇敢、大膽、無畏。與近義詞相反,反義詞突出了無恐無懼、勇往直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