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南方祭祀時,舞者手執香草,相互傳遞。《楚辭·九歌·禮魂》:“成禮兮會皷,傳芭兮代舞。” 王逸 注:“芭,巫所持香草名也……巫持芭而舞訖,以復傳與他人更用之。芭,一作巴。” 元 鄭元祐 《次韻錢伯行遊仙體》之二:“諦授寶書盟刻玉,醉離瑤席舞傳芭。” 清 《蟂矶孫夫人廟》詩:“廟中傳芭女巫舞,報賽神鼓聲鼕鼕。”
“傳芭”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的詞語,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傳芭”指古代南方祭祀儀式中,舞者手持香草(芭)互相傳遞的環節。這一行為象征着祭祀活動的延續性和集體參與性。
文字構成:
最早出處: 見于《楚辭·九歌·禮魂》:“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東漢王逸注:“芭,巫所持香草名也……巫持芭而舞訖,復傳與他人更用之。”
部分現代辭書将其引申為“高效傳遞信息”的成語,但此屬引申義,需注意與原典祭祀場景的區别。
部分文獻中将“芭”寫作“巴”,學者認為可能是通假字現象,但具體所指植物種類尚無定論。
傳芭是一個中文詞語,主要指通過口耳相傳傳遞信息、事物或者傳授技能等。
傳芭的部首分别是“傳”和“芭”。其中,“傳”是由“傅”部和“專”部構成,它的康熙筆畫數是9;而“芭”是由“艹”部和“巴”部構成,它的康熙筆畫數是7。
傳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且在現代漢語中仍在使用。繁體字的寫法為「傳芭」。
在古時候,傳芭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其中,“傳”在西漢時期的字形和現代漢字非常相似,而“芭”的字形較為複雜,由“艹”部和“巴”構成,上部類似“艾”的字形,下部則是“巴”的字形。
1. 他通過傳芭的方式,将自己所學的技藝傳授給了更多的人。
2. 這個故事是由曾經親身經曆者傳芭給我的,内容非常真實。
傳芭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一些相關的詞組,例如:
- 傳芭授藝:傳遞并教授某種藝術或技能。
- 傳芭問難:通過口頭傳遞方式解答難題或疑惑。
近義詞:傳授、傳遞、教授
反義詞:保留、隱匿、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