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ee verses in varnacular Chinese] 打破旧诗格律用白话写成的诗——五四以后至1949年所用的称谓
“五四”以后称打破旧诗格律而用白话写成的诗。《<刘半农诗选>自序》:“至于白话诗的音节问题,乃是我自从一九二○年以来无日不在心头的事。”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岂但像哲学家,更像新文学家做的白话诗。”
白话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一种现代诗歌形式,其核心特征是以白话文(口语化语言)取代古典诗词的文言文,打破传统格律束缚,追求自由表达。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起源
白话诗又称“语体诗”或“白话韵文”,诞生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刘半农等先驱为革新文学形式,倡导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创作诗歌,使诗歌从士大夫阶层的“象牙塔”走向大众。代表作如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
语言与形式特点
与古典诗及“大白话”的区别
历史意义与争议
白话诗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因早期作品语言直白、缺乏修饰而引发“是否算诗”的讨论。随着发展,其艺术性逐渐增强,成为现代诗歌的主流形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诗人贡献,可参考《尝试集》等文献或相关文学史资料。
《白话诗》的拆分部首为白话中的“白”和“话”,其中,“白”作为部首,有米字旁和立刀旁两个笔画;“话”作为部首,有言字旁和口字旁两个笔画。
《白话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源于白话的口头表达和民间诗歌的演变。它在近代文学革命中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应用。
《白话诗》的繁体书写方式与简体类似,只是在书写形态上有所差异。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但《白话诗》所使用的汉字基本沿袭古代字形。
白话诗的例句如下:
春风吹,花开百花盛;秋露落,叶黄枯枝凋。
白话诗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词语表达情感、描写景色等。例如:“百花盛”、“黄枯枝凋”。
与《白话诗》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口语诗、白话诗歌。
《白话诗》的反义词是古体诗,即用古代汉字和古代韵律写成的诗歌。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