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棰抶的意思、棰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棰抶的解釋

拷打。《新唐書·韋倫傳》:“ 國忠 ( 楊國忠 )多發州縣齊人令鼓鑄,督非所習,雖箠抶苛嚴,愈無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棰抶(chuí chì)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棰”與“抶”兩個動詞組合而成,多表示用棍棒或鞭子抽打、責罰之意。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用法及來源:


一、字義解析

  1. 棰(chuí)

    • 本義:短木棍或鞭子。《說文解字》釋為“擊馬杖也”(擊打馬匹的棍棒)。
    • 引申義:作動詞時指用棍棒擊打,如《漢書·刑法志》載“棰楚之下,何求不得”(棍棒拷打之下,什麼供詞得不到?)。
  2. 抶(chì)

    • 本義:用鞭、杖擊打。《說文解字》注“笞擊也”(鞭打)。
    • 用例:《左傳·文公十年》有“抶其仆以徇”(鞭打其仆從以示衆)。
  3. 複合義“棰抶”

    • 強調以棍棒或刑具施以責打,常見于描述刑罰或暴力懲戒。如《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載“吏治榜笞數千……身無可擊者,終不複言”(官吏以棍棒拷打數千下,直至體無完膚仍不招供),其中“榜笞”與“棰抶”義近。

二、文獻例證與用法

  1. 刑罰場景

    古代律法常以“棰抶”代指刑訊逼供。如《漢書·刑法志》載“棰楚之下,何求不得”,反映刑具威逼的殘酷性。

  2. 懲戒行為

    用于私刑或家法,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及“奴仆有過,家主棰抶之”(奴仆犯錯,主人以棍棒責打)。

  3. 引申比喻

    偶見于批判嚴苛統治,如唐代柳宗元《封建論》以“酷刑棰抶”諷喻暴政。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棰抶”為“用棍棒敲打;杖擊”,引《史記》《漢書》為例證。

  2. 《辭源》

    注“棰”為刑杖,“抶”為鞭打,複合詞強調“杖責之刑”。


四、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 班固. 《漢書·刑法志》. 中華書局.
  3. 左丘明. 《左傳》. 中華書局.
  4. 司馬遷. 《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中華書局.
  5. 章學誠. 《文史通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柳宗元. 《柳河東集·封建論》. 中華書局.
  7.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8.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注:文獻來源均為權威出版社版本,電子資源可參考“國學大師”網站《漢語大詞典》詞條 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棰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可結合字形和文獻資料分析如下:

  1. 字義拆分

    • 棰:讀作“chuí”,同“箠”(),原指短木棍或鞭子,常用于古代刑罰工具或擊打器具。
    • 抶:讀作“chì”,意為擊打、鞭笞,動作性較強。
  2. 組合詞義
    兩字合為“棰抶”,指用棍棒或鞭子拷打,即通過刑具施加肉體懲罰,常見于古代司法或懲戒場景。例如:“官吏以棰抶之,囚犯哀號不絕。”()

  3.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描述嚴刑拷問或體罰行為,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查閱《說文解字》或相關曆史法律文書。

别人正在浏覽...

班車表面文章采寫呈控斥澤出屜聰明睿知東人方寶訪鶴逢吉丁辰風期負償感說貴足鍋夥蒿廬換骨奪胎護呵昏昧劍态箫心赍奉金威基數糾風均賦肯可肯惱可喜娘寬法醪馔淩虐綿野麋沸撓法弄矢嘔呀纰缦貧約千裡骨乾喬清戲瓊池榮章上操少年老誠實迹稅輸恕諒私臆蒐括陶穴天問亡化完守倭螺向若仙客來顯戾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