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壓虐待。 漢 徐幹 《中論·務本》:“奸大國之明禁,淩虐小國。”《舊唐書·元載傳》:“兇妻忍害,暴子侵牟,曾不提防,恣其淩虐。” 宋 何薳 《春渚紀聞·磨刀勸婦》:“每夫外歸,必泣訴其淩虐之苦。”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二折:“則您那官吏每忒狠毒,将我這百姓每忒淩虐。”《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單可恨的,偏生要把前妻男女,百般淩虐,糞土不如。” 冰心 《最後的安息》:“她婆婆成天裡咒罵她,說她命硬,把公公尅死了,就百般的淩虐她。”
淩虐:欺壓,侵犯。 唐 李德裕 《讨回鹘制》:“ 回鶻 比者自恃兵強,久為桀驁,淩虐諸部,結怨近鄰。”
“淩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欺壓、虐待,通常指通過暴力或精神壓迫對他人造成身心傷害。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拼音為líng nüè,指以強勢手段欺侮、虐待他人,包含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傷害。例如:“淩虐戰俘”即表示對戰俘實施非人道的暴力或侮辱。
詞源與曆史用法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文獻,如徐幹《中論·務本》中“淩虐小國”,指大國對小國的欺壓。元代《灰闌記》中“官吏每忒狠毒,将我這百姓每忒淩虐”則描述了官吏對百姓的壓迫。
現代語境中,“淩虐”常見于社會新聞,如虐待兒童、家暴等事件。例如:“淩虐小孩是違法行為,需承擔法律責任”。國際層面,該詞也用于譴責戰争中的非人道行為,如美軍士兵淩虐伊拉克戰俘的案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中論》《灰闌記》等古籍。
《淩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侮辱、迫害和虐待他人,尤其是在權力和暴力等方面對人施加的殘酷行為。
《淩虐》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凵”和“攵”。其中,“凵”是表示凸出的形狀,而“攵”則表示打、擊的意思。
根據漢字筆畫的計數方法,可以将《淩虐》的筆畫拆分為18畫。其中,“凵”的筆畫為2畫,“攵”的筆畫為16畫。
《淩虐》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分别代表了侮辱和施加暴力的意思。這個詞的出現,是為了形容人對于他人的殘忍和虐待行為。
在繁體字中,淩虐分别是「淩虐」。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淩虐》一詞的基本形态并未改變。
古代漢字将“淩”寫作“淩”,“虐”寫作“虺”。這些字形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結構、線條、點劃的書寫方式上。
1. 他們不斷淩虐那些無辜的人,引起了公衆的憤慨。
2. 在這個法制社會,淩虐他人的行為絕對不能容忍。
3. 那個暴君淩虐自己的臣民,被人們憎惡和反抗。
淩虐者、淩虐行為、淩虐心理、淩虐罪行
殘酷、虐待、侮辱、欺淩、迫害
關愛、尊重、保護、仁慈、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