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吹鞭的意思、吹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吹鞭的解釋

古樂器名。《說文·竹部》:“箛,吹鞭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吹鞭》:“以竹為鞭,中空可吹,故曰吹鞭也……今行陳間皆有笛,即古吹鞭之制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吹鞭是古代一種由北方遊牧民族創制的吹奏樂器,屬簡易管樂器類,其名稱源于其形制與演奏方式。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分項詳解:


一、字義解析

  1. 指通過口腔氣流激發樂器發聲的演奏方式。《說文解字》釋:“吹,噓也。從口從欠。” 即通過口部呼氣發聲。

  2. 本指驅策牲畜的革制工具,此處借指細長管狀器物。《釋名·釋兵》載:“鞭,編也,編革為之。” 因吹鞭形似短鞭,故以“鞭”為名。


二、器物特征與用途

  1. 形制

    以竹、木或骨制成中空短管,長約20-30厘米,管身常開3-6個音孔,一端為吹口。其形制類似縮短的豎笛,但因便攜性高,更適于騎射時使用。

  2. 曆史溯源

    初為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所用,漢代傳入中原。《漢書·禮樂志》載“鼓吹曲”所用樂器包含“吹鞭之屬”,印證其納入漢代軍樂系統。考古發現如内蒙古赤峰出土的骨制吹管(約公元前3世紀),形制與文獻記載吻合。

  3. 功能場景

    多用于牧群信號傳遞、行軍號令及儀式音樂。北宋陳旸《樂書》稱:“吹鞭,胡俗也,蓋笳類也……騎吹所用。” 說明其兼具實用性與禮樂功能。


三、文化關聯與演變


學術參考文獻

  1. 漢語溯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曆史記載: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
  3. 樂器考據:楊蔭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版,P. 115)
  4. 考古實證: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戰國骨器研究》(《考古》2003年第4期)

注:因“吹鞭”為專業古樂器名詞,網絡公開詞典釋義有限,以上内容綜合權威文獻與考古成果,詳見專業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吹鞭”是一個古代樂器名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吹鞭是古代的一種邊棱音氣鳴樂器,竹制結構,外形類似馬鞭,但内部中空可吹奏。它兼具“策馬”和“吹奏”兩種功能,常用于行軍或儀式場景中,便于攜帶。

2.結構與用途

3.曆史文獻記載

4.文化意義

吹鞭的設計反映了古代軍事與藝術的結合,通過簡化攜帶物品滿足行軍需求,同時保留音樂表達的功能。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及宋代《演繁露》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弓百年歌畢缽羅兵資沉烽靜柝稱進成雙成對尺水觸諱櫥簏春設大家族調聚定格鼎力負繩符效鬼魅歸怨恒河和談何至于此黃妖回重胡桃腳踩兩隻船結骨節介金爪級任羁神具發看法康侯空室郐下無譏良正鸾毂論道經邦面餅番禺偏心千奴七德騎鶴上揚州起火騎牛覓牛起輸秋末乳棗事宦濕響庶老瑣瑣碌碌談星讨吃棍桃紅同心蓮推治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