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繩的意思、負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繩的解釋

(1).指衣裳的背縫上下相當。《禮記·深衣》:“負繩及踝以應直。” 鄭玄 注:“繩謂裻與後幅相當之縫也。” 孔穎達 疏:“衣之背縫及裳之背縫上下相當,如繩之正,故雲‘負繩’,非謂實負繩也。” 漢 劉向 《說苑·修文》:“衣必荷規而承矩,負繩而準下。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得。”

(2).指用墨繩打直線于木。 漢 劉向 《說苑·正谏》:“土負水者平,木負繩者正,君受諫者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負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衣裳背縫的對稱性

指古代服飾中衣袍背部的接縫需上下對齊,體現規整與端正。這一用法源自《禮記·深衣》:“負繩及踝以應直”,鄭玄注:“繩謂裻(衣背中縫)與後幅相當之縫也”。漢代劉向在《說苑·修文》中進一步強調“衣必荷規而承矩,負繩而準下”,說明其象征禮儀規範。

二、木工墨線的應用

指用墨繩在木材上彈畫直線,引申為遵循标準或準則。劉向《說苑·正谏》提到“木負繩者正”,将木工技術類比為君主的納谏行為,強調正直的重要性。

“負繩”既可描述古代服飾的工藝規範,也可比喻行為準則的遵循,具體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說苑》原文或權威古籍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繩》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繩索斷裂或失去牢固的束縛,不能再起到提拉或支撐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負:部首為貝,總筆畫數為貝字底部的三橫; - 繩:部首為糸,總筆畫數為糸字橫向的四筆和豎直的一筆。 來源: 《負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繩結文化,繩結在古代被廣泛用于捆綁、系縛和提拉等用途。當繩子負荷過大或經年累月的使用後,有可能會出現斷裂或失去牢固的情況,因此形成了這個詞彙。 繁體: 《負繩》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負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中文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仍可以根據部首和筆畫進行拆解。 例句: - 經過多年的使用,繩子因負繩而斷裂。 - 他用負繩紮緊了木箱。 組詞: 可以與《負繩》相關聯的組詞有:斷裂、失效、解體、松脫等。 近義詞: 近義詞有:斷繩、裂繩、折繩等。 反義詞: 反義詞有:牢固、結實、紮實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