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郐下無譏的意思、郐下無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郐下無譏的解釋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公子劄 來聘……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 杜預 注:“《鄶》第十三,《曹》第十四。言 季子 聞此二國歌,不復譏論之,以其微也。”後以“鄶下無譏”言其微不足道。 清 陳田 《明詩紀事辛籤·曹學佺》:“ 陳大樽 《明詩選》於 萬曆 以下,如 湯義仍 、 曹能始 不愧作者,概置之 鄶 下無譏之列,此則大誤。”亦省稱“ 鄶下 ”。 姚華 《曲海一勺·原樂》:“等諸 鄶 下,尚存舊國之風:即愧 盧 前,不廢當時之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郐下無譏”是一個源自《左傳》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典故出處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國公子季劄出使魯國時觀賞周代樂舞,對各諸侯國樂曲逐一評價,但到《郐風》之後便不再評論。杜預注解稱,因郐國、曹國等小國的禮樂文化淺薄,故“不複譏論之,以其微也”。


三、用法與示例

  1. 語法功能:作賓語、定語或分句。
  2. 近義詞:自郐以下、微不足道。
  3. 例句:
    • 清代陳田評詩時,将部分作品歸為“郐下無譏之列”,暗指其水平低下。
    • 現代可形容對低質量事物的忽略,如:“這類模仿之作,已屬郐下無譏。”

四、常見誤解辨析


五、擴展學習

建議閱讀《左傳》相關篇章及杜預注解,結合春秋時期文化背景,理解成語中“禮樂代表國家興衰”的隱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郐下無譏》的意思

《郐下無譏》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在郐(音kuài)下,沒有任何人能夠說出譏诮之言。它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無可指摘。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郐下無譏》的拆分部首是“阝”(土旁),它是由“阜”和“阝”兩個部首組成。阜表示土堆,阝表示土牆。《郐下無譏》一共有24個筆畫。

來源

《郐下無譏》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最早見于戰國時期的文獻。在這篇文章中,韓非子用來形容郐城的民衆對他的評價,也體現了他的為政之道。

繁體

繁體字為《郐下無讎》,在繁體字中,“無”和“譏”均使用了繁體字的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到《郐下無譏》這個詞,古時寫作“鄶下不讎”,其中“郐”寫作“鄶”,“無”寫作“不”,“譏”寫作“讎”。

例句

1. 他的言行舉止一向正派,堪稱《郐下無譏》。

2. 他為人忠厚正直,是個身價《郐下無譏》的人。

組詞

無可譏議、無懈可擊

近義詞

高尚無瑕、完美無缺

反義詞

卑鄙無恥、有可指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