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之氣的意思、四時之氣的詳細解釋
四時之氣的解釋
本指一年四季的氣象,後以“備四時之氣”喻指人的氣度弘遠。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謝太傅 絶重 褚 公,常稱:‘ 褚季野 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唐 李白 《任城縣廳壁記》:“ 季野 備四時之氣, 士元 非百裡之才。”
詞語分解
- 四時的解釋 .四季。《易·恒》:“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前蜀 韋莊 《晚春》詩:“萬物不如酒,四時唯愛春。”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 靖康 初,京師織帛及
- 氣的解釋 氣 (氣) ì 沒有一定的形狀、體積,能自由散布的物體:氣體。 呼吸:沒氣了。氣厥。氣促。氣息。一氣呵成。 自然界寒、暧、陰、晴等現象:氣候。氣溫。氣象。 鼻子聞到的味:氣味。臭氣。 人的精神狀态:氣
專業解析
四時之氣,是中國古代哲學、醫學及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所特有的、循環更替的自然氣息或能量。它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界周期性變化規律的認識,并與陰陽五行學說、人體養生、農業生産等密切相關。
-
核心釋義與字源:
-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說文解字》釋“時”為“四時也”,本義即季節。古人将一年劃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其特定的氣候、物候特征。
- “氣”:在中國哲學中,“氣”是構成宇宙萬物本原的、不斷運動變化的精微物質或能量。它無形無象,卻充斥于天地之間,是萬物生滅變化的動力。《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提到“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強調了“氣”的分化形成四時。
- “四時之氣”:合指貫穿于四季之中、隨季節流轉而呈現不同特性和作用的自然之氣。它代表着季節更疊背後的能量流動與屬性變化。
-
哲學與自然觀内涵:
- 陰陽消長: 四時之氣的流轉是宇宙陰陽二氣消長運動的具體表現。春季陽氣初生(少陽),夏季陽氣鼎盛(太陽),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漸長(少陰),冬季陰氣極盛(太陰)。這種陰陽的周期性變化驅動着萬物的生長收藏。
- 五行配屬: 四時之氣與五行學說緊密對應:
- 春:屬木,主生發,其氣溫(溫暖、升發)。
- 夏:屬火,主蕃秀,其氣熱(炎熱、旺盛)。
- 秋:屬金,主收斂,其氣涼(涼爽、肅降)。
- 冬:屬水,主閉藏,其氣寒(寒冷、凝斂)。
- 土則主養四時,位于季夏或分主四季末月。這種配屬将季節的氣候特征、物候現象與更深層的物質元素屬性聯繫起來。
- 天道循環: 四時之氣的有序更替被視為“天道”運行的體現,是宇宙和諧、規律性的象征。《禮記·月令》詳細記載了每個月份的天象、物候、節氣及統治者應順應的“時氣”以施政,反映了“天人相應”的思想。
-
醫學與養生應用:
- 病因觀: 中醫認為,四時不正之氣(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等)是導緻外感疾病(“時氣病”或“時令病”)的重要原因,稱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緻病。《黃帝内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開篇即強調“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指出逆四時之氣則傷五髒。
- 養生原則: “天人相應”思想在養生上的核心體現就是“順四時之氣”。經典著作《黃帝内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系統論述了四季不同的養生法則:
- 春:應順應生發之氣,“夜卧早起,廣步于庭”,使志生發。
- 夏:應順應盛長之氣,“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
- 秋:應順應收斂之氣,“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
- 冬:應順應閉藏之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 治療依據: 中醫診療注重“因時制宜”,根據季節氣候特點及人體氣血隨四時的變化來制定治療原則和選擇藥物。
-
文化與生活影響:
- 農事活動: 傳統農業生産嚴格遵循四時之氣的變化規律進行播種、耕耘、收獲和儲藏。“不違農時”是保障農業豐收的關鍵。
- 起居飲食: 古人的衣食住行也力求與四時之氣相協調,如春捂秋凍的衣着習慣,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飲食調補原則。
- 文學藝術: 四時之氣是古典詩詞、繪畫的重要題材和意境來源,用以抒發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四時之氣”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宇宙觀、自然觀和生命觀的一把鑰匙。它不僅僅指季節氣候,更是一種蘊含陰陽五行哲理、體現天道運行規律、深刻影響醫學養生及社會生活的動态能量體系。其核心思想在于強調人類活動(包括身體養護、農業生産、社會治理)必須順應自然節律,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的和諧境界。
主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著) - 對“時”等字的本義解釋。
- 《黃帝内經·素問》 (托名黃帝,成書于戰國至秦漢) - 特别是《四氣調神大論》篇,系統闡述四時養生。
- 《禮記·月令》 (西漢·戴聖編定) - 記載四時物候、政令與順應時氣。
- 《春秋繁露》 (西漢·董仲舒著) - 闡述“氣”與陰陽五行、四時的關系。
- 中醫基礎理論 - 關于六淫緻病、因時制宜等理論。
網絡擴展解釋
“四時之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本義:指一年四季的氣候特征,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自然氣象變化。
- 引申義:後引申為形容人的氣度弘遠,能包容四季般的變化與差異,體現寬厚深遠的胸襟。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原文為:“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 典故背景:褚季野(褚裒)為人沉默寡言,但謝安認為他雖不擅言辭,卻具備四季般包容萬物的氣度。
三、用法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主語、賓語,用于書面語。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側重描述氣度的寬廣與包容性。
- 應用場景:常見于文學或對人物品格的評價,如唐代李白《任城縣廳壁記》中引用:“季野備四時之氣,士元非百裡之才。”。
四、補充說明
- 個别文獻(如)提到“人的性情隨四季變化”的解釋,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權威來源,建議以《世說新語》的典故及傳統引申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首一節榜汰八字眉顫顫巍巍蚩薄愁滴出其不虞當塗當務始終的礰東林犯鬥槎風胡子負轭府廷庚弟寡老含油層桓圭翚褕護解貨交嚼齧禁暴正亂輯志協力嗑喳跨班诳詞礧磈罹咎靈機離榭龍翰鳳翼龍文刀露潔馬首溟沐模搭碾子偶寝擗摽甓社湖起蓋勸募日就月将柔調墒溝贍藻十死不問談空說有田連阡陌跳鐘馗體查頹頂妥綏骛名下巴先軌消瘅心長發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