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分知足的意思、安分知足的詳細解釋
安分知足的解釋
安于本分,對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滿足。
詞語分解
- 安分的解釋 守規矩;安于本分詳細解釋規矩老實,守本分。 唐 白居易 《詠拙》詩:“以此自安分,雖窮每欣欣。”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倒不如咱家安分,向深山将姓名隱。”《紅樓夢》第二五回:“你安分些
- 知足的解釋 知道滿足,滿足于已經得到的知足常樂詳細解釋謂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老子》:“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漢 劉向 《列女傳·王章妻女》:“人當知足,獨不念牛衣中流涕時耶?” 唐 楊炯 《泸州
網絡擴展解釋
“安分知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安于本分,對自己所擁有的待遇或現狀感到滿足,強調不貪求、不妄為的處世态度。該詞常用來形容人保持平和心态,不過分追求物質或地位。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處: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三筆·人當知足》提到:“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
- 後世引用: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九十一回中,以“安分知足”描述人物性格:“這吳推官若是安分知足的人,這也盡叫是快活的了。”
三、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描述為人處世的态度。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既可用于褒義(如贊美淡泊),也可用于中性描述。
- 結構特點:聯合式成語,由“安分”與“知足”兩個并列含義的詞語組成。
四、使用場景
- 個人修養:強調知足常樂,如“他雖收入不高,但安分知足,生活悠然”。
- 文學評價:用于分析人物性格,如古典小說中角色滿足現狀的描寫。
五、核心意義
該成語倡導一種節制欲望、恪守本分的生活哲學,與現代社會追求“進取心”形成對比,但可作為平衡心态的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安分知足
安分知足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指人們要安心滿足于當前的現狀,不貪求更多。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安、分、知、足,筆畫總共有12畫。
《安分知足》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左傳》一書。在這本古籍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孔子在嵇康家中看到了一隻鳳凰在樹上栖息,不去追逐其他的飛禽。孔子于是對嵇康說:“鳳凰安而知足,不遷乎其所可以安,何上焉而求其所不能安?”這段話形成了“安分知足”的成語。
《安分知足》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安分知足”。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據《康熙字典》記載,“安”字是由“宀”和“女”兩個部首組成,形狀類似于一個人站在屋頂下。而“分”字則由“刀”和“八”兩個部首組成,表示把事物劃分成幾部分。而“知”字是由“矢”和“口”兩個部首組成,意為箭射進嘴裡,表示根據信息獲得知識。最後,“足”字是由“⻊”部和“十”兩個部首組成,表示步行的樣子。
這個成語的例句可以是:“他雖然物質不富裕,但是一直能夠安分知足,過着簡單而幸福的生活。”
與“安分知足”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知足常樂”,意為知道滿足就能常常快樂。反義詞則有“貪婪不足”,表示貪圖多而心永遠不滿足。
希望以上解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