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楚妃歎的意思、楚妃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楚妃歎的解釋

樂府吟歎曲之一。 晉 石崇 作辭。内容詠歎 春秋 時 楚莊王 賢妃 樊姬 谏 莊王 狩獵及進賢事。所詠之事見 漢 劉向 《列女傳·楚莊樊姬》。參閱《初學記》卷十六引 晉 石崇 《〈楚妃歎〉序》《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四·吟歎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楚妃歎"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樂府詩題,屬于相和歌辭,其核心含義是以楚國賢妃樊姬勸谏楚莊王的故事為背景,抒發對賢德後妃的贊頌或對忠言不納的感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面釋義與來源

  1. 楚妃:指楚國國君的妃子,特指楚莊王的夫人樊姬。她是曆史上有名的賢妃,常以自身德行勸谏君王勤政、遠佞臣。
  2. 歎:意為歎息、感慨,引申為一種抒發哀思或贊美的詩歌體裁。
  3. 典故來源:典出西漢劉向《列女傳·賢明傳》。樊姬為勸阻楚莊王沉迷狩獵,故意不食鮮肉,以自我犧牲的方式勸其勤政,最終助楚國稱霸。

二、作為樂府詩題的内涵

"楚妃歎"定型為樂府題名始于西晉石崇(《樂府詩集》卷二十九收錄其《楚妃歎》)。其主題圍繞:

  1. 贊頌賢德:突出樊姬"忠谏匡君"的品德,如"捐食明心"的自我犧牲精神。
  2. 諷喻現實:借古諷今,暗示君王應納谏遠佞,如梁簡文帝蕭綱同題詩"甯知妖豔妾,動使芳風捐"。
  3. 哀婉基調:以"歎"為名,常含對忠言難用、賢者不遇的悲憫,如唐代張籍同題詩"君心皎潔無人知,妾面如花空自持"。

三、文學史中的演變

  1. 西晉首創:石崇首作奠定"賢妃谏君"主題,開後世同題創作先河。
  2. 南朝發展:梁簡文帝、陸機等人拓展為宮體詩,融入閨怨色彩。
  3. 唐代延續:張籍等詩人回歸諷喻傳統,強化政治寄托。

四、文化象征意義

"楚妃歎"不僅是詩題,更成為賢妃文化的符號:


參考來源

  1. 《樂府詩集》(宋代郭茂倩編):卷二十九收錄石崇至唐代多首《楚妃歎》,明确其樂府屬性。

    中華書局點校本《樂府詩集》(需訂閱訪問)

  2. 《列女傳》(西漢劉向):卷二《賢明傳·楚莊樊姬》為原始典故。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列女傳》原文

  3.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收錄南朝諸家同題詩作。

    中華書局出版信息

  4. 《全唐詩》(清代彭定求編):卷三八二收張籍《楚妃歎》。

    國學導航《全唐詩》檢索


"楚妃歎"是以楚國樊姬谏君史實為原型的樂府詩題,核心承載對賢德後妃的禮贊與對政治清明的期許,曆經魏晉至唐代的創作演變,成為融合曆史、倫理與藝術的重要文化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

“楚妃歎”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文學典故,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樂府詩名

《楚妃歎》是晉代石崇創作的樂府吟歎曲,内容詠歎春秋時楚莊王賢妃樊姬的事迹。樊姬以勸谏莊王節制狩獵、廣納賢臣著稱(典出《列女傳·楚莊樊姬》),該詩通過她的故事展現賢德女性的政治智慧。

二、人物指代

“楚妃”在文學中可指代不同人物:

  1. 樊姬:楚莊王妃,以賢德聞名(陸機詩注引)
  2. 息妫:楚文王妃,因亡國被迫改嫁,典故見于李白《望夫石》

三、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釋義将其引申為女性遭遇不幸時的哀歎(如成語用法),但此解釋多見于非權威資料。需注意古典文學中該詞更側重曆史叙事,而非單純表達個人悲情。

四、文學影響

唐代詩人如李白、陸機等常在作品中化用此典,或借楚妃形象寄托政治諷喻,或抒發女性命運感慨。

提示:若需研究具體詩作(如石崇原詩或唐代衍生作品),建議查閱《樂府詩集》《全唐詩》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着拔密貶甘卞田君閉關政策簸汰漕糧楚瓦打髀石大凡怠縱丹崿丹哥箪瓢陋室癫子底本二豎梵王宮感人肺腑拱繞廣車貫口鳏惸關署關心民瘼何至于黃醅華夏湖南絲弦家門集尖嘴猴腮教導隊澆築祭菜九牧捐駒開鑼喝道兩石弓戀棧不去流遷落可也馬牙香鳥窮鳥旟蟠纡辟難平闆車升聳申豁收因結果手遊松大蹋鸱巾田父可坐殺田毛晚堂下藩相背賢慧嫌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