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豎的意思、二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豎的解釋

[two children;the evil spirits responsible for illness] 兩個小孩,後以稱病魔

公夢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左傳·成公十年》

詳細解釋

亦作“ 二竪 ”。 1.語出《左傳·成公十年》:“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後用以稱病魔。 晉 葛洪 《抱樸子·貴賢》:“二竪之疾既據而募良醫,棟橈之禍已集而思謀夫,何異乎火起乃穿井,覺飢而占田哉!” 明 鄭若庸 《玉玦記·索命》:“ 伯有 今為厲,二豎還乘釁。” 劉開揚 《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原始》:“時餘方為二竪所苦,以卷帙浩繁,力難勝任,拜辭之餘,乃督以茲事。”

(2).指危害******的奸佞小人。 唐 張說之 《贈戶部尚書河東公楊君神道碑》:“協心五朝,戡勦二竪,奮飛比落,推戴 中宗 。”《宋史·徐僑傳》:“今女謁,閹宦相為囊橐,誕為二豎,以處國膏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豎

一、本義溯源

“二豎”典出《左傳·成公十年》,指代病魔。據載,晉景公病重,夢見體内有兩個孩童(豎子)躲避醫緩診治,稱“居肓之上,膏之下”,緻使醫者無法施救。後以“二豎”喻指難以祛除的疾病根源。此典故奠定了該詞的文化内核,凸顯古人将疾病拟人化的哲學思維。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疾病代稱

    文言中“二豎”直接指代疾病,尤指頑固病症。如《漢語大詞典》釋為“病魔”,清代章炳麟《緻馮自由書》亦用“二豎相纏”形容久病不愈。

  2. 成語化表達

    衍生出“二豎為虐”(形容疾病折磨)、“膏肓二豎”(指病入膏肓)等固定搭配,常見于傳統醫學文獻與文學創作。如《張氏醫通》載:“若膏肓二豎,非灸不除。”

三、文化意蘊

該詞濃縮中醫“病邪入體”的病理觀,反映古代對疾病的具象化認知。其文學性使其成為文人隱喻厄運的符號,如蘇轼詩中“二豎行逡巡”暗喻仕途困頓。現代漢語中雖少用,但仍存于中醫典籍研究與曆史文本解讀中。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二豎”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二豎”指代病魔,源自《左傳·成公十年》中晉景公的夢境。故事中,晉景公夢見疾病化為兩個孩童(“豎子”),藏匿于“肓之上,膏之下”,導緻良醫無法治愈,最終不治而亡。後以“二豎”比喻難以治愈的疾病或病痛。

出處與典故

其他解釋與用法

  1. 字形與發音:拼音為“èr shù”,繁體寫作“二竪”。
  2. 現代延伸:少數資料提到“二豎”可形容“直立之物”(如兩根豎立的柱子),但此用法較少見,且與主流典故無關。

相關成語

“二豎”的核心含義源于《左傳》典故,專指病魔,多用于文學或婉轉表達疾病。需注意其與“豎直物體”的引申義區别較大,日常使用中建議以典故本義為主。

别人正在浏覽...

邊守曹侶豺羽常無有唱于赤章兒歌奉令腐棄革鞾古代英雄的石像估堆兒過程鼓髯古諺貉絨好天毫無疑問花大姐花用化子激卬椒宮積塵激溝積潦金卯疚疾九九圖廐養罽繡開進控辭寬沖狂狂睽辭拉運忙并沒命平臯佥簿遷排棋迷蛩蹷驅衆熱性榮雕沙蘿蔔山嶽舍本逐末設燕矢鋒淑人君子疏杼搜羅貼黑金通倅文壇無下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