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語默的意思、出處語默的詳細解釋
出處語默的解釋
出仕和隱退,發言和沉默。語本《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漢 王符 《潛夫論·實貢》:“一能之士,各貢所長,出處語默,勿彊相兼。” 唐 牛僧孺 《養生論》:“可而仕,否而退,是養生於出處語默之間者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有德》:“君子之道,出處語默之不齊,命官取友之無黨,高明沉潛之相濟,中道之矩,神化之所以行也。”參見“ 出處 ”。
詞語分解
- 出處的解釋 ∶典故、成語、資料、引語或說法的原始作品今人解杜詩,但尋出處。;; 陸遊《老學庵筆記》畫卷的年代和出處 ∶指文學作品素材的來源詳細解釋.謂出仕和隱退。 漢 蔡邕 《薦皇甫規表》:“修身力行,忠亮闡
- 語默的解釋 .亦作“ 語嘿 ”。謂說話或沉默。語本《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南朝 陳 張正見 《白頭吟》:“語默妍媸際,浮沉毀譽中。” 唐 白居易 《唐故撫州景雲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
網絡擴展解釋
“出處語默”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成語,主要描述人在仕途進退與言語表達之間的處世态度。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出處:指出仕(擔任官職)和隱退(歸隱山林)兩種人生選擇。
- 語默:指發言與沉默兩種狀态,即在適當場合選擇表達或保持緘默。
- 綜合而言,該成語強調君子應根據時勢和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與言辭,體現儒家“進退有度”的處世哲學。
2.出處與典籍
- 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漢代王符在《潛夫論·實貢》中進一步引用:“一能之士,各貢所長,出處語默,勿強相兼。”,強調尊重個人選擇的重要性。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四字并列結構,多用于書面語。
- 示例:唐代牛僧孺在《養生論》中提到:“可而仕,否而退,是養生於出處語默之間者也。”,說明其與修身養性的關聯。
4.哲學内涵
- 該詞體現了古代文人對“仕隱矛盾”的思考,如陶淵明在《命子》詩中“時有語默,運因隆窊”,通過“語默”表達對時運的順應。
- 清代王夫之亦以此探讨士人的社會角色與自我定位。
“出處語默”不僅是一個描述行為選擇的成語,更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智慧,適用于分析曆史人物的處世之道或文學作品的深層主題。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出處語默
出處語默是一個來自漢語的詞語,它具有獨特的意義和用法。下面将解釋這個詞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以及它的來源,繁體字形式,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意思:
出處語默指的是一個人或物體在特定場合或環境中選擇保持沉默或不作聲的行為。這意味着在某些情況下,個人或事物選擇不表達觀點,不發出聲音或不參與交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出處語默的拆分部首是出、部首是言、部首是黽,共有十七個筆畫。
來源:
出處語默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它有一個深厚的文化背景,并經常用于描述古代文人或士人在特定時刻選擇保持沉默的行為。
繁體:
出處語默(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出處語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表達。雖然現代漢字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古代常見的寫法包括「出處語默」或「出處語默」等。
例句:
1. 他在會議上保持了出處語默的态度。
2. 這幅畫以出處語默的方式傳達了藝術家的情感。
3. 她在争論中保持出處語默,但仍然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
組詞:
出處、語默、出處語、默默無言、沉默、保持沉默
近義詞:
緘默、靜默、無聲
反義詞:
發聲、發言、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