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差謬之言。《漢書·叙傳上》:“ 周 賈 盪而貢憤兮,齊死生與禍福;抗爽言以矯情兮,信畏犧而忌鵩。” 顔師古 注:“抗,舉也。爽,差也。謂二人雖舉言齊死生,壹禍福,而心實不然,是差謬也。”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匪爽言以自姱,冀神方之可請。”
(2).違背諾言。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若公之忠節,上感蒼旻,群帥同謀,必匪攜貳,則 齊 師返旆,義不陵江;如緻爽言,誓以無克。”
“爽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差謬之言
指錯誤或不準确的言論。例如《漢書·叙傳上》中提到“抗爽言以矯情兮”,顔師古注釋為“爽,差也”,即強調言論的偏差性。
違背諾言
表示不履行承諾或失信。南朝陳徐陵在《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中寫道“如緻爽言,誓以無克”,即用“爽言”指代違背誓約的行為。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爽言”解釋為直言不諱、坦率表達,強調說話真實不掩飾。但這一含義在古籍中未見直接對應,可能是基于“爽”字本身“直率”(如“爽快”“豪爽”)的引申義。
學術或古文閱讀中建議以“差謬/違背諾言”為核心釋義;若涉及現代口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坦率直言”的引申用法,并注意區分古今差異。
爽言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形容言辭直接、坦率、直言不諱的語言表達。爽言通常不掩飾或委婉地表達觀點,而是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爽言的拆分部首是⺡(心部)和言(讠部),拆分後的筆畫數是8畫。
爽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一篇中,用以形容直言不諱的說話方式。現代漢字的繁體字“爽言”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代使用篆書的時候,爽言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古代寫法為「爽言」。
1. 他一向爽言,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2. 她的爽言直接觸動了我的内心,讓我思考了很多問題。
爽言者、爽言家、爽言語錄、爽言直谏。
直言、坦率、豪言壯語。
含蓄、委婉、拐彎抹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