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足;充裕。《韓非子·顯學》:“今夫與人相若也,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孝文帝》:“ 文帝 本修 黃 老 之言,不甚好儒術,其治尚清浄無為,以故禮樂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溫飽完給,所謂治安之國也。”
"完給"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由"完"與"給"共同構建。"完"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全也"(《漢語大詞典》第3卷),引申為完整、完備的狀态;"給"本義指"相足也"(《說文解字》),強調供給的充足性。二字合用時,在《漢書·元帝紀》顔師古注中可見"完給"指"言完全皆足給"的完整供給狀态,特指國家財政體系的健全運作。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社會經濟層面,如《宋史·食貨志》記載"諸路賦入完給",強調賦稅征收與財政支出的平衡狀态。在軍事領域,《武經總要》提及"糧械完給"指軍需物資的完備供應,體現後勤保障能力。
現代漢語中,"完給"作為曆史詞主要保留在專業文獻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單列詞條,但在"完"字釋義項下保留其古語用法。北京大學中文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其标注為"曆史詞",建議現代寫作中改用"完備供給""充分供應"等現代漢語表達。
該詞的語義演變折射出漢語雙音節化的曆史進程,其構詞法屬并列式複合詞,與"完整""供給"等詞存在語義關聯。在古籍數字化工程中,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華經典古籍庫"收錄含該詞的文獻23處,多集中于唐宋典章制度文獻。
“完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讀音:wán gěi(參考的拼音标注)。
含義:指“豐足;充裕”,多用于形容物質或生活條件的充足(綜合、内容)。
《韓非子·顯學》
原文提到:“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
解釋:即使沒有豐收或額外收入,仍能維持充足的生活,說明依靠勤勞或節儉(引用)。
《風俗通·正失·孝文帝》
描述漢文帝時期“苟溫飽完給”,指百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等權威古籍。
安周星白蕲白虵悲鄰笛被籠兵目勃荷讒構沖滌儲皇打呃大奸似忠檔案學大批得實杜蘭香反左書杠子河狸黃牒魂飛神喪講榻機構鯚花舉假懇辭勞遺肋木累身斂服潦草塞責離世利時及物龍涎香論今說古面不改容明徵濃酽飄蕭牽合附會求親驅口戎骖觞客上留田山戎深耽市狙首航樹杈四大天王桃源路天策府條盆推鋒忘歸草遐舉小闆新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