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規矩法度。《孔叢子·抗志》:“今公子紹 康叔 之緒,處戰伐之世,當務收英雄,保其疆土,非所以明臧否,立規檢,修匹夫之行之時也。” 唐 劉知幾 《史通·言語》:“ 江 左為禮義之鄉, 金陵 實圖書之府,故其俗猶能語存規檢,言喜風流。” 林纾 《<國朝文>序》:“史家之文,則又隳突恣肆,無復規檢。”
(2).謂循規矩,守法度。《北史·循吏傳·袁聿修》:“ 聿修 少年平和溫潤,素流之中,最為規檢。” 唐 元結 《漫論》:“世有規檢大夫持規之徒來問叟曰:‘公漫然何為?’”
“規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規矩法度
指行為或制度的标準、規範。例如《孔叢子·抗志》中提到“立規檢”,即強調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唐代劉知幾在《史通·言語》中描述金陵風俗時,也以“語存規檢”體現語言中的規範性。
循規矩、守法度
指遵守既定規範的行為準則。如《北史·循吏傳·袁聿修》中評價袁聿修“最為規檢”,即贊揚其行事嚴謹守禮。
該詞兼具名詞(法度)與動詞(守法)的雙重功能,常見于古典文獻,強調社會或個人對規範的遵循。若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典或《史通》等原文。
《規檢》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這個詞的意思是按照一定的标準或規矩進行檢查或審查的意思。
《規檢》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是“規”,它的部首是“見”,它的筆畫數目是八畫。它的讀音是“guī”。第二個字是“檢”,它的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目是十五畫。它的讀音是“jiǎn”。
《規檢》這個詞的來源是《論語·子罕》:“君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的“罔”和“殆”是兩個古代的漢字,其中“罔”有“規”的意思,“殆”有“檢”的意思。
《規檢》這個詞的繁體字是“規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規檢》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是略有不同的。其中,“規”的古代寫法是“規”,“檢”的古代寫法是“檢”。
1. 在進行質量管理時,我們必須嚴格規檢,确保産品符合标準。
2. 這個崗位的工作要求對合同條款進行規檢,以确保合法性。
組詞:規矩、規範、檢查、檢驗。
近義詞:審查、檢閱、監察。
反義詞:放任、縱容、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