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镗鑼的意思、镗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镗鑼的解釋

一種樂器。直徑約兩三寸的銅盤,旁邊穿兩個孔眼扣結繩子,一手提着,一手用木闆敲打發聲。中國歌謠資料《濟南民歌·眼淚流濕破棉襖》:“十八個公,十八個婆,十八個小叔擎镗鑼,十八個小姑使喚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镗鑼是一種傳統打擊樂器,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1. 基本結構與形制 镗鑼由銅制成,呈圓盤狀,直徑通常為2-3寸(約6-10厘米)。銅盤邊緣穿有兩個孔眼,用于系繩固定。演奏時一手提繩懸持樂器,另一手持木闆敲擊發聲。

2. 實際應用場景 根據民歌記載,镗鑼曾用于民間生活場景。例如山東濟南民歌《眼淚流濕破棉襖》中,通過“十八個小叔擎镗鑼”的描寫,反映了其在傳統儀式或婚喪場合中的使用。

3. 名稱溯源 “镗”字本為象聲詞,《說文解字》記載其指鐘鼓之聲,《詩經·邶風·擊鼓》也有“擊鼓其镗”的描述。作為樂器名時,“镗鑼”特指敲擊時發出類似镗镗聲的銅鑼。

4. 現代工藝關聯 “镗”字在機械加工中指孔加工技術(如镗床、镗刀),但此含義與樂器“镗鑼”無直接關聯,屬于同字異義的用法。

注:如需更詳細的聲學特性或演奏技法,建議查閱樂器學專業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镗鑼》的意思

《镗鑼》原指一種民間音樂器具,類似于打擊樂器中的铙钹。後來逐漸引申為指在重大喜慶場合或節日中用于奏樂或表演舞蹈時所用的樂器。

拆分部首和筆畫

《镗鑼》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钅”和“火”。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來源和繁體

《镗鑼》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樂器演奏,是一種代表吉祥喜慶的音樂器具。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鏞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镗鑼》在古代的寫法為「鐺」。這種寫法往往較為繁瑣,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化為現代的簡化形式。

例句

1. 據傳統習俗,新年期間會用《镗鑼》奏樂來慶祝。

2. 伴隨着《镗鑼》的聲音,喜慶的氣氛蕩漾在整個村莊。

組詞

1. 镗音:指用于奏樂的铙钹。

2. 镗樂:指用《镗鑼》奏樂的音樂形式。

3. 镗舞:指在表演舞蹈時伴隨《镗鑼》的音樂。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铙钹、鑼鳴

反義詞: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