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中丞的意思、大中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中丞的解釋

[officer of official personal affairs in feudal China] 古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薦舉、彈劾官員的事務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 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中丞”是中國古代官職名,其含義和職能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大中丞是古代監察體系中的重要官職,主要負責接受公卿奏事、舉薦人才、彈劾官員等事務。明代常作為巡撫的加銜,如《五人墓碑記》中提到的“以大中丞撫吳者”即指巡撫。


二、曆史演變

  1. 漢代起源
    中丞最初為禦史大夫屬官,掌宮廷檔案文書,監督地方刺史,并受理公卿奏章。
  2. 東漢至明清
    • 東漢後成為禦史台長官,負責監察百官。
    • 明代設都察院,副都禦史職位與中丞相當,常加授于巡撫,故“大中丞”成為巡撫别稱。

三、職能與權力


四、文學與曆史記載

張溥《五人墓碑記》中“大中丞撫吳者”即指天啟年間蘇州巡撫毛一鹭,反映了該官職在地方行政與司法中的實權。


五、相關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制度細節,可參考《明史·職官志》或漢代《百官公卿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中丞(dà zhōng chéng)是一個古代的漢字詞語,具有下列含義和特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大(dà):由“人”字旁和“一”字并列組成,總共4畫。 - 中(zhōng):由“丨”字和“口”字并列組成,總共4畫。 - 丞(chéng):由“一”字、兩個“丨”字和“蔔”字并列組成,總共5畫。 來源: 大中丞最早見于《南史·卷十二》的記載,用于稱呼大臣的官職。在古時候,大中丞是指為朝廷出任重要職務的高級官員。 繁體: 在繁體中,大中丞的寫法與簡體一緻,無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大中丞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比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具體的古代寫法則因個人書寫風格和時代而異。 例句: 1. 大中丞奉命負責外交使命。 2. 他經曆了多年的官場生涯,終于成為了一名大中丞。 組詞: 大臣、中丞、大中、丞相、中心 近義詞: 大臣、高官、重要官員 反義詞: 小吏、普通人、庶民、平民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