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毀不滅性的意思、毀不滅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毀不滅性的解釋

儒家喪制。謂居喪哀毀,但不應因此喪生。《孝經·喪親》:“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 唐玄宗 注:“不食三日,哀毀過情;滅性而死,皆虧孝道。故聖人制禮施教,不令至於殞滅。”《孔子家語·本命》:“故為父母斬衰三年,以恩制者也……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練,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梁書·昭明太子統傳》:“毀不滅性,聖人之制。”亦作“ 毀不危身 ”。《禮記·檀弓下》:“喪不慮居,毀不危身。喪不慮居,為無廟也;毀不危身,為無後也。” 鄭玄 注:“謂憔悴将滅性。”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毀不滅性”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喪禮中的節制原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居喪期間哀傷應有節制,不可因過度悲痛而損害身體或性命。儒家認為,守孝需表達哀思,但需遵循“哀而不傷”的禮制。

二、出處與背景

  1. 核心典籍
    最早見于《孝經·喪親》:“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
    唐代玄宗注疏強調:“滅性而死,皆虧孝道”,說明過度哀毀反而違背孝道本義。

  2. 延伸文獻

    • 《梁書·昭明太子傳》引用此語,體現其在古代禮法中的實踐性。
    • 《禮記·檀弓下》提出類似表述“毀不危身”,進一步強調保全性命的重要性。

三、用法與意義

四、相關概念

五、文化意義

該成語反映了儒家“中庸”思想,即在情感表達與生命價值間尋求平衡,既重人倫又重生命存續。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毀不滅性》的意思

《毀不滅性》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某個事物或者能力具有不可被毀滅的特性。這個詞由兩個動詞“毀”和“滅”以及表示性質的名詞性後綴“性”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毀不滅性》中的四個漢字,可以按照部首來拆分。其中,“毀”字的部首是“毋”,“不”字的部首是“一”,“滅”字的部首是“火”,而“性”字的部首是“心”。

除了部首拆分以外,我們還可以根據漢字的筆畫進行拆分。根據筆畫數來分别拆分為:《毀》(12畫)、《不》(4畫)、《滅》(11畫)、《性》(8畫)。

來源和繁體

《毀不滅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有一句話:“贻害無窮,毀不滅性。”這句話意味着某種惡劣的性質或者行為無法被完全消除或摧毀。

在繁體字中,盡管筆劃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意義是相同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過程中,《毀不滅性》的其中一個字“滅”曾經存在不同的寫法。在古時候,《滅》字的舊寫為“滅”,由“水”和“火”兩個字相加而來。

例句

1. 這座古城經曆了多次戰争和天災卻始終保持着毀不滅性。

2. 她的毅力和鬥志具有毀不滅性,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毀滅、不可毀滅、毀壞、不可摧毀。

近義詞:不可破壞性、永恒性、不滅性。

反義詞:易碎性、易毀性、脆弱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