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道士設壇祈禱。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我隻道這玉天仙離了碧霄,原來是可意種來清醮。” 明 湯顯祖 呂碩園 《還魂記·魂遊》:“這等呵,清醮壇上今夜好,敢将香火助真仙。”《廿載繁華夢》第六回:“果然到了次日,就着人擇定九月廿五日起建十來天清醮,府裡上上下下,都到 長壽寺 做好事。”
“清醮”是一個具有濃厚傳統文化色彩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清醮(qīng jiào) 指道士設壇舉行的祭祀或祈福儀式,屬于道教及民間信仰活動。這一儀式通常以祈求平安、驅邪避災、淨化心靈為目的,包含燃香、誦經、獻供品等環節。
宗教儀式屬性
清醮源于古代祭祀文化,是人與神靈溝通的重要形式。活動中會設置祭壇,道士主持法事,信衆通過供奉祭品(如鮮花、食物)和祈禱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并祈求庇佑。
文化與社會功能
文學與曆史記載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明代湯顯祖《還魂記》等作品均提及清醮,說明其不僅是宗教活動,也融入日常文化生活,成為文學創作的題材。
清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兼具宗教儀式與民俗意義的活動,體現了古人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以及通過集體儀式尋求精神慰藉的實踐。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地域差異,可參考道教典籍或民俗研究資料。
清醮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詞彙,它由“清”和“醮”兩個部分組成。這個詞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宗教活動中,特别是道教的儀式。在道教中,清醮代表的是一種祭祀和祈禱的儀式,常常在廟宇或寺院舉行。清醮的意義深遠,有助于人們淨化心靈、祈求神靈保佑。
清醮的“清”字拆分出來就是“水”和“青”,這兩個部首分别代表水和顔色。而“醮”字則是由“酉”和“交”兩個部首組成,代表的是酒和互相交替。整個詞彙共有17個筆畫。
清醮這個詞語源于中國古代道教的傳統,作為一種儀式性活動和祈禱方式而非常重要。參與清醮的人們相信通過參與這些神聖的儀式,能夠得到神明的保佑和庇護。清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文化習俗,成為曆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在繁體中文中,清醮的寫法保留了原來的形式,不同的是字形更加複雜,線條更加華麗。這也體現了繁體中文在書寫形式上的獨特魅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清醮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淸醮”。字形略有差異,但詞義和現代寫法相同。
1. 今年的清醮慶典将在三月二十日舉行。 2. 我家祖輩一直保持每年參加清醮的傳統。
清晨、清潔、醮宴、醮事。
祭祀、宗教儀式、廟會。
荒廢、不祥、忘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