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璞玉的意思、璞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璞玉的解釋

(1).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韓非子·喻老》:“ 宋 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 子罕 。” 晉 葛洪 《抱樸子·仙藥》:“服玉者壽如玉也……不可用已成之器,傷人無益;當得璞玉,乃可用也。” 宋 黃庭堅 《休亭賦》:“獻璞玉而取刖,圖封侯而得黥。” 元 楊弘道 《投藍田縣令張伯直啟》:“死灰有意復然,璞玉敢期於再獻。”

(2).比喻尚未為人所知的賢才。 宋 曾鞏 《送豐稷》詩:“雖知璞玉難強獻,欲挂塵榻空含情。” 金 元好問 《答潞人李唐佐贈詩》:“泥途終自拔,璞玉豈虛捐。” 清 黃鷟來 《喜晤郭勁草》詩:“璞玉棄為臺上坫,枯桐孰辨爨餘音。” 丁玲 《一個真實人的一生--記胡也頻》:“他還是一塊毫未經過雕琢的璞玉,比起那些光滑的燒料玻璃珠子,不知高到什麼地方去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璞玉”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定義
    璞玉指包裹在岩石中、未經雕琢的天然玉石。其特點是保留原始狀态,需通過加工才能顯露玉質。《韓非子·和氏》記載:“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即描述這種含玉之石的狀态。

  2. 讀音與字源
    “璞”正确讀音為pú(第二聲),常被誤讀為“pǔ”。該字由“王”(玉字旁)和“業”組成,本義與玉石相關,《說文解字》解釋為“玉未理也”。


二、比喻意義

  1. 象征未顯之才
    璞玉常比喻未被發現的賢才或有潛質但未經磨砺的人。例如宋代曾鞏詩句“雖知璞玉難強獻”,即以璞玉暗指未被重用的能人。

  2. 文化寓意
    古人推崇璞玉的天然質樸,将其與“渾金”并稱(如“璞玉渾金”),象征純真無華、未經世俗沾染的品質。


三、相關擴展


四、總結

璞玉既是自然界的珍貴原石,也是傳統文化中人才與品德的象征。其雙重含義體現了漢語“以物喻人”的獨特表達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二

璞玉的意思

《璞玉》是指粗糙未經雕琢的玉石,代表着純樸和未被玷污的品質。就像璞玉本身需要經過打磨才能展露出其美麗的一面,人們往往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的潛力和内在的優秀品質。

拆分部首和筆畫

《璞玉》的拆分部首為,分别表示玉石。按照《康熙字典》的規定,璞玉的總筆畫數是20畫。

來源與繁體

《璞玉》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玉石文化。古代人們常以玉作為貴重的珍寶,并且賦予其高貴、吉祥、美好的意義。在文化長河中,璞玉也逐漸成為象征純樸和美麗的象征物。

繁體字中,璞玉的寫法為「璞玉」,每個字都有更多的筆畫和更加繁複的結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璞玉的寫法有所變化。在《說文解字》中,璞玉的寫法是「璞」和「玉」的結合,不像現代以兩個完整的字呈現。

例句

1. 他的才華和潛力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等待着被發掘。

2. 這個小村莊孕育出了許多像璞玉一樣未被外界污染的孩子。

組詞

1. 璞玉佳人

2. 璞玉之氣

3. 璞玉歲月

近義詞

1. 樸實

2. 純淨

3. 美麗

反義詞

1. 玷污

2. 形而上

3. 破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