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璞玉的意思、璞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璞玉的解釋

(1).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韓非子·喻老》:“ 宋 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 子罕 。” 晉 葛洪 《抱樸子·仙藥》:“服玉者壽如玉也……不可用已成之器,傷人無益;當得璞玉,乃可用也。” 宋 黃庭堅 《休亭賦》:“獻璞玉而取刖,圖封侯而得黥。” 元 楊弘道 《投藍田縣令張伯直啟》:“死灰有意復然,璞玉敢期於再獻。”

(2).比喻尚未為人所知的賢才。 宋 曾鞏 《送豐稷》詩:“雖知璞玉難強獻,欲挂塵榻空含情。” 金 元好問 《答潞人李唐佐贈詩》:“泥途終自拔,璞玉豈虛捐。” 清 黃鷟來 《喜晤郭勁草》詩:“璞玉棄為臺上坫,枯桐孰辨爨餘音。” 丁玲 《一個真實人的一生--記胡也頻》:“他還是一塊毫未經過雕琢的璞玉,比起那些光滑的燒料玻璃珠子,不知高到什麼地方去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璞玉,漢語詞彙中指未經雕琢加工的天然玉石,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字面釋義與物質屬性

“璞”字最早見于《說文解字》,許慎釋為“玉未治者”,即尚未雕琢的原石。在礦物學範疇,璞玉特指外層包裹着石質皮殼的玉料,需經切割琢磨方能顯露玉質。《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璞玉具有“外拙内秀”的特性,表層常附着褐色、黃色或黑色風化殼,内部則蘊藏溫潤玉質。

二、文化引申義

  1. 人才隱喻:古代文獻多借璞玉喻指未顯才華者。《晉書·王戎傳》載“璞玉渾金”典故,形容人質樸純真的品性。
  2. 哲學象征:道家主張“見素抱樸”,璞玉未經雕飾的狀态契合老子“自然無為”思想,《道德經》将其比作返璞歸真的精神境界。
  3. 文學意象:在《韓非子·和氏》中,楚人卞和獻璞玉的典故,既強調真才實學需經時間檢驗,也暗喻賢士遇明主之難。

三、現代語義拓展

當代漢語中,“璞玉”延伸出三重含義:

權威來源: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鑒賞》(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璞玉”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定義
    璞玉指包裹在岩石中、未經雕琢的天然玉石。其特點是保留原始狀态,需通過加工才能顯露玉質。《韓非子·和氏》記載:“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即描述這種含玉之石的狀态。

  2. 讀音與字源
    “璞”正确讀音為pú(第二聲),常被誤讀為“pǔ”。該字由“王”(玉字旁)和“業”組成,本義與玉石相關,《說文解字》解釋為“玉未理也”。


二、比喻意義

  1. 象征未顯之才
    璞玉常比喻未被發現的賢才或有潛質但未經磨砺的人。例如宋代曾鞏詩句“雖知璞玉難強獻”,即以璞玉暗指未被重用的能人。

  2. 文化寓意
    古人推崇璞玉的天然質樸,将其與“渾金”并稱(如“璞玉渾金”),象征純真無華、未經世俗沾染的品質。


三、相關擴展


四、總結

璞玉既是自然界的珍貴原石,也是傳統文化中人才與品德的象征。其雙重含義體現了漢語“以物喻人”的獨特表達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

凹榻版權秉公任直鬓環殘客孱瑣初藳眈恤大興安嶺點交凍酒訛鬧二缶锺惑訪德發铏輔性割股療親鈎婁鼓惑好景歡呀鹘餅嬌紅交積金車競骛爝火跨踞良民吏履靸冒禮莫匪幕後操縱目眩神搖碕嶺氣命清第青郊輕言卿月穹碧史抄實授時飨霜魄書稿水滿金山蒴果頌平搜奇湯鍋騰湊銅禁土化脫活委綴箫铙歌遐心細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