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赤嵌樓的意思、赤嵌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赤嵌樓的解釋

在台灣省台南市北部。創建于1650年。原為荷蘭人侵台時築的内城,名普羅文薩堡,又名紅毛樓。高105米,周長141米。1862年被地震所毀,1879年重建。樓兩層,雄偉壯麗。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後曾以此為承天府。1921年改為曆史陳列館。為台南市著名古迹。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赤嵌樓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赤嵌樓”是位于中國台灣省台南市的一處重要曆史建築,具有多重曆史和文化意義。以下從詞義、曆史沿革、建築特點及文化象征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名稱由來

“赤嵌”一詞源于閩南語發音與地理特征的結合:

  1. “赤”:指建築外牆使用的紅色磚瓦,在陽光下呈現赤紅色調。
  2. “嵌”(或“崁”):
    • 閩南語中“勘”的訛傳,意為水邊高地;
    • 另一種說法認為荷蘭人築城時稱此地為“Saccam”(土著社名音譯),後演變為“赤嵌”。

二、曆史沿革

  1. 荷蘭殖民時期(165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建造“普羅文薩堡”(Provintia),作為行政和商業中心,華人稱其為“紅毛樓”。
  2. 鄭成功時期(1661年):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将其作為“承天府”治所,象征收複主權。
  3. 清代重建:1862年毀于地震,1879年重建為中式樓閣,增設文昌閣、海神廟等建築。
  4. 近現代:1921年改為曆史陳列館,現為台灣一級古迹和著名旅遊景點。

三、建築特點

四、文化象征

赤嵌樓見證了台灣從荷蘭殖民、明鄭治理到清代開發的曆程,既是反抗外來侵略的象征(如鄭成功故事),也是閩南文化與殖民建築融合的典型代表。現為台南市地标,常作為台灣曆史教育的重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赤嵌樓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拆分部首為赤(火)和嵌(山);它的筆畫分别為7畫、11畫和14畫。赤嵌樓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一首古代詩詞中,具體來說是《木蘭辭》中的一句:“赤嵌樓西戎馬頭鬣,車輪滿地塵沙中。”該詞形容了在樓前駐紮的西戎騎兵,以及車輪滾動所卷起的沙塵,表達了當時戰争氛圍的緊張和激烈。 在赤嵌樓這個詞的繁體寫法中,赤為「赤」,嵌為「嵌」,樓為「樓」。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赤的形狀更加簡化,類似于一個豎直的方框;嵌的形狀也稍有差異,頂部的撇鈎更為明顯;樓的形狀較為傳統,而且更符合樓的實際構造。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赤嵌樓這個詞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赤嵌樓聳立在山岩之上,四周被森林所環繞,宛如一座隱匿在大自然中的宮殿。 根據赤嵌樓的意義,我們可以組成以下詞語:赤紅、嵌入、樓閣等。這些詞語與赤嵌樓有着相關的概念或特征。 至于近義詞,可以考慮“樓閣”、“建築”等詞語,它們都與赤嵌樓描述的建築、構造有關。而反義詞方面,我們可以選擇沒有建築物或存在較大差異的詞語,如“平地”、“草原”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