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敕身。《漢書·孔光傳》:“勤心虛己,延見羣臣,思求其故,然後敕躬自約,總正萬事……誠為政之大本,應變之至務也。”
敕躬是古漢語複合詞,由“敕”與“躬”組合而成,核心含義為帝王或上位者告誡、整饬自身言行,體現自我約束與修身之意。以下從釋義、典籍用例及權威來源展開分析:
敕(chì)
本義為“告誡、命令”,特指帝王诏令。《說文解字·攴部》:“敕,誡也。”引申為自上而下的訓誡,後專指帝王诏書(如“敕命”)。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躬(gōng)
指“自身、親自”,《爾雅·釋诂》:“躬,身也。”強調主體對自身的直接關聯。
來源: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敕躬
二字合成後,字面意為“敕令自身”,即帝王以嚴肅态度規範自身行為,體現君主的自省與自律。其内涵包括:
漢代诏書中的政治自省
《漢書·宣帝紀》載漢宣帝诏書:
“朕之不明,震于珍物,饬躬齋精,祈為百姓。”
此處“饬躬”(同“敕躬”)指整肅身心、虔誠自省,以回應天降異象(地震),展現君主對災異的敬畏與責任。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唐代史家的道德評判
《舊唐書·憲宗紀》論贊:
“憲宗嗣位之初,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敕躬勵己,尊賢容谏。”
此例強調唐憲宗以自我鞭策、勤勉修德的态度效法前代明君。
來源: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儒家思想中的君主修養
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修身”時指出:
“人君當敕躬克己,以正朝廷百官之表。”
将敕躬視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理念的帝王實踐,是德治的根基。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明确定義:
敕躬:整饬己身。多指帝王責己修身。
用例引證:
《漢書·孔光傳》:“勤心虛己,延見羣臣,思求其故,然後敕躬自約,總正萬事。”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敕躬”是古代帝王通過自我誡勉實現德行修養的政治實踐,承載儒家德治理念,多見于诏書、史評等官方文獻。其權威性源于經典史籍記載及曆代辭書釋義,核心價值在于揭示傳統政治文化中“君德”與“治道”的内在關聯。
“敕躬”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自我警饬
根據《漢書·孔光傳》的記載,“敕躬”意為“敕身”,即警饬己身、自我約束。例如:“勤心虛己……然後敕躬自約,總正萬事”,強調修身自律,整頓事務,體現為政者的自我要求。
恭敬行禮(存争議)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敕躬”可指“向上級表示敬意或低頭行禮”,認為“敕”指帝王命令,“躬”指躬身行禮。但這一解釋未見于古籍直接用例,可能為引申義或現代解讀。
在古籍中,“敕躬”多用于描述執政者的自我修正,如《漢書》中強調“敕躬自約”是治國之本。現代語境中,該詞較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古典文獻的釋義。
核心含義:以《漢書》為依據,“敕躬”主要指自我警饬、修身自律,而非單純的行禮動作。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書·孔光傳》原文及權威詞典(如漢典)。
寶吹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沖約醇确粢糲大覺墊舌根第二信號系統東老杜秋之年杜墅飯格感帝貴卿孤絕航海韓陵片石猴皮筋兒皇帝行寶诙奇牋麻機道驚捷景陽鐘進仕急燥涼能離合悲歡命将腦際排讦砰磕漂母飧遷吏旗杆輕獧清人三頭八臂三薰三沐善眉善眼舍近即遠審判權申時赦書釋愦守事爽理竦論送遣素概遂亡嘽啍桃花太陽套馬銅荷銅帽萬刼不複兀顔相胥骁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