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景陽鐘 ”。
亦作“ 景陽鐘 ”。 南朝 齊武帝 以宮深不聞端門鼓漏聲,置鐘于 景陽樓 上。宮人聞鐘聲,早起裝飾。後人稱之為“景陽鐘”。 唐 李賀 《畫江潭苑》詩之四:“今朝畫眉早,不待 景陽 鐘。” 宋 賀鑄 《更漏子》詞:“迆邐黃昏, 景陽 鐘動,臨風隱隱猶聞。”《說唐》第二九回:“ 咬金 道:‘…… 王兄 ,你可為孤家去 金州 取 景陽 鐘。’”參閱《南齊書·皇後傳·武穆裴皇後》。
“景陽鐘”是南朝時期齊武帝為規範宮廷作息而設置的鐘聲制度,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起源與功能
南朝齊武帝因宮廷深廣,聽不到端門(宮門)的鼓漏報時聲,故在景陽樓懸挂大鐘。每日鐘聲響起,宮中妃嫔、侍從需早起梳妝,文武百官則依鐘聲上朝議政。這一制度成為宮廷作息的重要标志。
後世沿用
景陽鐘的用途逐漸演變為象征皇權秩序的符號。唐代以後,各朝代多沿用此制,以鐘聲作為早朝開始的信號,如唐代李賀詩句“今朝畫眉早,不待景陽鐘”(《畫江潭苑》),宋代賀鑄詞中也有“景陽鐘動”的描寫。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景陽鐘常被借指宮廷生活或時間流逝。例如,李賀以“不待景陽鐘”暗喻宮人早起,賀鑄則以鐘聲渲染黃昏時分的寂寥氛圍。
其他用途争議
有非權威記載提及,景陽鐘或用于皇帝駕崩時的儀式(如),但因來源可信度低,需謹慎采納。
景陽鐘最初是南朝宮廷的報時工具,後成為曆代王朝政治與禮儀的象征,并在文學中被賦予時間與權力的隱喻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齊書·皇後傳》等史料。
《景陽鐘》是一部中國古代小說,也被稱為《西班牙奇遇記》。它描述了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故事中,景陽鐘是一種神奇的鐘表,可以引導鄭和的航行方向。
《景陽鐘》這個詞的部首是“日”和“钅”,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6畫和9畫。
《景陽鐘》最早出自明代作家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後來,明代程德全将其改編成小說,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景陽鐘》。
《景陽鐘》的繁體字為「景陽鐘」。
在古代,「景陽鐘」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比如在《徐霞客遊記》中,有時會寫成「景陽鐘」,但意義相同。
鄭和啟程出航,景陽鐘指引船隊一路向西,踏上了一場偉大的航海曆險。
組詞:景陽鐘指南針、景陽鐘導航
近義詞:羅盤、方位儀
反義詞:迷航、失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