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萬劫不復 ”。
“萬刼不複”是“萬劫不複”的異體寫法,其中“刼”為“劫”的異體字。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永遠不能恢複,常形容人或事物陷入無法挽回的絕境。該成語源自佛教術語,“劫”是梵語“kalpa”的音譯,代表極長的時間周期(約43.2億年),“萬劫”即無限漫長的時間跨度,強調徹底毀滅後的不可逆轉性。
二、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一失人身,萬劫不複。”
用法特點:
三、近反義詞
四、使用注意 現代規範寫作應為“萬劫不複”,“刼”屬異體字,正式場合建議使用标準寫法。該成語含宗教哲學色彩,日常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萬刼不複》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傷勢非常嚴重或損失無法挽回的意思。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萬(一)”、“刀”、“不”和“複”四個部分。“萬”是一個漢字部首,又稱為“方塊”。它由四個筆畫組成。2 “刀”是一個獨立的漢字,由兩個筆畫組成。3 “不”也是一個漢字部首,由四個筆畫組成。4 “複”是一個獨立的漢字,由五個筆畫組成。
《萬刼不複》來源于《戰國策·韓策》這篇古代典籍,原文為:“刼而俘之者不可以複存。”意為俘虜被刺殺後無法複活。逐漸演變成現代使用的成語。
《萬刼不複》的繁體字為「萬刦不復」。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萬刼不複》在古代寫作「萬刃不復」。
他受傷非常嚴重,已經到了萬刼不複的地步。
萬劫不複、複蘇、刀光劍影。
傷勢嚴重、生死未蔔。
完好無損、恢複原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