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槐木取火。相傳古時往往隨季節變換燃燒不同的木柴以防時疫,冬取槐火。《周禮·夏官·司爟》“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疫” 漢 鄭玄 注:“ 鄭司農 説以 鄹子 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唐 王勃 《守歲序》:“槐火滅而寒氣消,蘆灰用而春風起。” 宋 蘇轼 《<參寥泉銘>序》:“夢相與賦詩,有寒食清明石泉槐火之句,語甚美,而不知其所謂。” 元 宋無 《謝僧遺石槍》詩:“崖瀑松風添瑟縮,地鑪槐火共青熒。”
“槐火”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其含義與季節用火習俗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槐火”指用槐木燃燒的火。根據《周禮》記載,古人會按季節更換取火的木材,以預防時疫,冬季則選用槐木或檀木取火。
這一習俗源于《周禮·夏官·司爟》中“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疫”的記載。漢代鄭玄進一步注解稱:“冬取槐檀之火”,說明槐火是冬季特定用火的傳統。
唐代王勃在《守歲序》中寫道:“槐火滅而寒氣消,蘆灰用而春風起”,以槐火象征冬季結束,春風将至的時序更替。
槐火不僅是實用習俗,更被賦予順應自然、趨吉避兇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
如需進一步了解《周禮》原文或曆代注解,可參考漢典、辭海等典籍來源。
槐火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槊(shuò)的虛字音。槊是一種古代兵器,長約3-5米,細而長,在戰争中常用作長兵器之一。槊又稱“槊椎”,是指古代用來敲擊和刺擊敵人的一種兵器。槊的虛字音就是“槐火”。槐火用在這裡引申意為戰争和火焰。
槐火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火(huǒ)。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槐火是古代的一個詞彙,最早見于《晉書·忠義傳》。在古代戰争中,槊是一種重要的武器,用來攻擊敵人。槊的虛字音“槐火”由于音節相近而引申為“槐火”。
槐火的繁體寫法為槐火。
古時候槐火的寫法為“椎火”。
1. 那場戰争中,槐火燃燒了整個戰場。
2. 他手持槐火,與敵人激戰到最後一刻。
槐火沒有固定的組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自由組合使用,如槐火之戰、槐火燃燒。
槊、槊火的近義詞是火焰、兵器。
槐火的反義詞是和平、熄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