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十四節的意思、二十四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十四節的解釋

見“ 二十四節氣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十四節(èr shí sì jié),又稱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根據太陽在黃道(地球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時間劃分體系,用以指導農事活動和日常生活。這一體系将一年分為24個等份,每份約15天,每個節氣代表特定的氣候、物候特征及農事安排。

一、核心釋義

  1. 天文意義

    二十四節氣反映太陽周年運動規律,以春分點為起點,黃經每增加15°為一個節氣。例如:

    • 春分:黃經0°,晝夜平分。
    • 夏至:黃經90°,北半球白晝最長。
    • 秋分:黃經180°,晝夜再次平分。
    • 冬至:黃經270°,北半球白晝最短。

      (來源:《中國天文年曆》)

  2. 氣候與物候特征

    每個節氣對應自然現象變化:

    • 立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
    • 雨水: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 驚蟄:春雷乍動,冬眠動物蘇醒。

      (來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3. 農事指導價值

    節氣是傳統農業的“時間坐标”:

    • 谷雨:“雨生百谷”,適宜播種。
    • 芒種:“有芒之谷可種”,搶收小麥、插秧稻苗。
    • 霜降:草木黃落,秋收掃尾。

      (來源:《齊民要術》)


二、曆史源流


三、文化内涵

  1. 哲學思想

    體現“天人合一”觀,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象征四季更替的起點,契合陰陽平衡理論。

    (來源:《周易》)

  2. 民俗實踐

    • 清明:掃墓祭祖、踏青插柳。
    • 冬至:“冬至大如年”,北方吃餃子,南方食湯圓。

      (來源:《中華全國風俗志》)


四、現代應用


權威參考文獻

  1. 古籍文獻
    • 《淮南子·天文訓》(漢·劉安)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吳澄)
  2. 現代标準
  3. 學術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二十四節”是“二十四節氣”的簡稱,是中國古代根據太陽運行規律制定的時間劃分體系,用于指導農耕活動和生活節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曆法中劃分一年氣候變化的24個特定時間點,每15天左右為一個節氣,反映季節、氣溫、降水及物候特征。例如,立春标志着春季開始,冬至則是白晝最短的一天。

2. 節氣分類與名稱
24個節氣按四季分布:

3. 制定依據與作用
節氣以太陽在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的位置劃分,如春分、秋分對應太陽直射赤道,夏至、冬至對應太陽直射北/南回歸線。古代主要用于指導農業生産,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現代則更多用于文化習俗(如冬至吃餃子)和氣候參考。

4. 曆史與文化意義
起源于黃河流域的氣候規律,自秦漢時期基本定型,2016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雖因中國地域廣闊,部分地區的實際氣候與節氣存在差異,但其作為曆法體系的科學性和文化價值仍被廣泛認可。


提示:若需具體節氣含義或農事指導,可參考權威農曆文獻或氣象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異班書悲恻杯酌鄙婦參閱擦卓兒策籍長赓谄媚撤棄赤蟹紬繹春蟻初生之犢不懼虎抖摟精神斷齑畫粥蕃阜法雲地費城浮炭歸向豪吞禾穗惛怓火籠奸富加添及今今歲眷接鈞谕開拓困學苦行頭陀冷汰鱗鱗棉布賠償貧賢菩薩魚青方輕眇秦秦秋後算賬山第上流沈淫雙眸雙周刊書樓說城訟辯送形算術平均數坦陳鐵花題西林壁文府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