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抑;謙讓。《晉書·禮志上》:“次殿所以為解息之處,凡適尊以不顯為恭,以由隱為順,而設之於上位,入自南門,非謙厭之義。”
“謙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謙抑、謙讓,主要用于描述人在禮儀或行為上的克制與恭敬态度。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禮志上》:“次殿所以為解息之處,凡適尊以不顯為恭,以由隱為順,而設之於上位,入自南門,非謙厭之義。”
此處讨論禮儀場所的布局,強調在尊長面前應避免顯赫張揚,需以隱退、謙讓的方式表達尊重。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3)将“謙厭”解釋為“謙虛而厭惡某種行為”,這一說法存在争議。結合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釋義,此解釋可能與現代漢語的“厭”字含義混淆,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謙厭》是一個中文詞彙,表示謙遜而又厭惡自大、傲慢的态度。謙厭的人在謙虛的言語和行為中流露出對傲慢、自負的人以及他們的言行不屑的态度。
《謙厭》的拆分部首是謙(讠)和厭(廠)。謙由丿、讠、一組成,厭由廠、廠、廠組成。
謙的筆畫數為4畫,厭的筆畫數為4畫。
《謙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德倫理觀念。儒家強調謙遜、禮儀和謙虛敬慎的品德,而厭惡傲慢、驕傲和自大的态度。這兩個概念合并形成了《謙厭》這個詞彙。
在繁體字中,謙厭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謙的字形有所不同。它常常以象形的方式表達出謙遜的含義,如用“人”和“又”來表示謙遜的态度。而厭則保持了與現代一樣的字形。
1. 他溫文爾雅,脾氣和善,總是以謙厭的态度對人。
2. 她真謙厭,永遠不會誇耀自己的成就。
謙遜、厭惡、自大、傲慢、謙虛、言行不屑
謙遜、謙虛
傲慢、自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