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幹與輔佐。亦喻擔當重任之人。 漢 應劭 《風俗通·窮通·司徒中山祝恬》:“ 伯休 不世英才,當為國家幹輔。”《晉書·劉頌傳》:“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遺緒,得中賢之佐,而樹國本根不深,無幹輔之固,則所謂任臣者化而為重臣矣。”
榦輔:指能擔負國家重任的大臣。 漢 焦贛 《易林·師之訟》:“ 王孫 、 季子 相與孝友,明允篤誠,升擢家舉,為國榦輔。”
“幹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詞義核心
指“主幹與輔佐”,比喻能承擔重任的核心人物或國家棟梁。例如漢代文獻中形容“不世英才”應成為國家的“幹輔”。
具體指向
特指在政治或社會中起支柱作用的大臣,強調其兼具領導力(主幹)與協作能力(輔佐)的雙重特質。
語素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政治或社會領域的核心人物,如《晉書·劉頌傳》以“無幹輔之固”比喻缺乏穩固的治國能臣。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幹輔”是一個常見的詞彙,指的是主要的工作和輔助的工作。通常用來描述在某種工作或任務中,主要負責執行和組織的部分以及提供支持的部分。
“幹輔”的構成包括兩個部分:左邊的“幹”和右邊的“輔”。其中,“幹”的部首為“幹字頭”,它的總筆畫數為幹字的五畫;“輔”的部首為“辛字頭”,它的總筆畫數為輔字的五畫。
“幹輔”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明了,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在繁體中,“幹”和“輔”的字形與簡體一緻。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幹輔”這個詞可能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寫法。但由于“幹”和“輔”都是常用字,它們的寫法在古代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幹輔”的例句:
根據“幹輔”的意思,你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來形成新的詞彙,例如“幹部”、“輔助”等。與“幹輔”意思相近的詞有“主輔”、“主要輔助”等。而與“幹輔”意思相反的詞則有“主導”、“主管”等。
【别人正在浏覽】